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须从减少课堂浪费开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须从减少课堂浪费开始
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须从减少课堂浪费开始
关于“有效课堂”或者“课堂教学效益”的探讨,应该说是最近两三年的热点,从理论到实践,研究文章很多,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众多的课堂观察、课例分析的角度看,似乎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或者说课堂教学效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这些问题导致了较大一部分课堂依然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课堂浪费现象”就是其中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一个,它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常规课堂甚至于优质课堂、示范课堂、研究课堂,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当下还在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毒瘤与杀手(因为在众多关于“有效课堂”或者“课堂教学效益”的探讨文章中还没有人涉及这一“简单”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须从减少课堂浪费开始。
就笔者近几年的课堂观察与课例分析来看,“课堂浪费现象”大致可分为: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观念偏差与手段滞后、教学设计粗糙、教师话语陋习、教师过强表现欲等五种类型。
课前准备不充分,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无准备或准备不到位。选的练习题讲到中途,得不出结论,才发现原来这道题有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结果学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师居然无法点拨,任由学生争吵,而教师沦为看客(也许正后悔怎么不加思考居然选了这么一个问题);教材分析前言不搭后语,讲到后面才发现前面的讲错了,又不好意识纠正,结果强词夺理将错就错地敷衍下去等等现象不一而足。二是表面看起来很有准备,至少从搜集的素材以及花的时间、精力上看比较多,在老师们看来是“准备充分”,实则走了偏锋。在笔者点评的课例中就有这么一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在40分钟的课堂里,教师点击了19张关于黄河的源头、浊浪、污染等图片,放了从网上截取的一段“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的音频视频录像,放了自己旅游黄河时录制的DV等等,前后耗时近25分钟。在评课时许多老师均认为执教者“准备充分”、“值得学习”,而我的看法则恰好相反,这节课准备“很不充分”、“很不值得学习”,原因很简单,对信息毫无筛选,用一大堆毫无意义的图片、视频屏蔽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造成课堂浪费至少20分钟,浪费比例占整堂课的50%。由此,我们是否也应对一些看似“准备充分”的课做些反思呢?
教学观念偏差与手段滞后造成的课堂浪费比比皆是。满堂灌、满堂问姑且不说,新课改后,老师们渐渐接受了不少新术语、新名词:对话、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等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出现了不少偏差,没有把这些环节当做真实、有效的“过程”,而是当做了一堂课必须走的“过场”,否则会被视为没有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但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要讲,要全面的讲,不讲害怕考到”的观念始终引导着他的每一步教学行为,于是学生是不能给太多时间的,“过程”当然只能变“过场”,“过场”便“浪费”了。
教学手段滞后,主要囿于办学条件,本无可厚非,但毕竟造成课堂浪费是事实,实验不能演示,只好口头讲,浪费得有理,但课堂上临时抄题甚至写一大段文字到黑板上,让学生眼睁睁的等着,就浪费得有些无情了,为什么非得课堂上临时抄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