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考察报告-cuhk.pdf

发布:2018-04-09约2.03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考察報告 張燦輝 梁美儀 溫建華 * 香港中文大學 一、背景 (一)大學學制的轉變 香港的大學學制將於2012年始由三年制轉為四年制。因應這種 轉變,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修讀規定亦將由原來的15學分增 1 加至21學分,其中,大學通識教育(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  將新增設1門6學分的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的通識基礎課(foundation course )。此課程的設計交由大學通識教育主任統籌。為籌劃此課程, 大學通識教育部積極研究海內外大學相關課程的設計和經驗,其中尤 以美國大學作為研究重心。2007年6月4 日至14 日,大學通識教育部組 2 成考察團前往美國訪問了六間著名學府,  汲取幾間大學在設計和實施 通識課程方面的經驗,作為構思一年級通識基礎課的參考藍本。 *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主任、通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梁美儀,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副主任、通識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溫建華,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前任課程主任。 1 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由「大學通識教育」與「書院通識教育」構成,本文圍繞 「大學通識教育」進行討論。參見〈.hk/oge 〉。 2 這六所大學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史丹 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紐 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和波士頓大 學(Boston University )。 130 他山之石 (二)設立一年級通識基礎課的緣由 現時香港中文大學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採取近似哈佛大學的 「核心課程」,同時融合了大學所倡導的中國人文傳統與西方博雅教 育精神,課程分為四個知識範圍,分別為:「文化傳承」、「自然、科 技與環境」、「社會與文化」及「自我與人文」。學生須於每一範圍 內選修最少一門科目,以完成大學通識教育修讀要求。實質上,學生 在每個範圍內自由選科修讀,是一種分佈性的選修體制(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但課程結構根據人類知性關懷的四個最重要面向規 劃,仍有一定的「核心」成分。 通識課程的設立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認識不同學科 的理念和價值,並提升他們對人類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四個範圍的 通識科目由全校八個學院的四十多個學系合力提供。據學生在科目評 鑑(course evaluation )中的反饋資料所得,學生在寬泛的通識課程 中自由選修,確實能增加他們在專科以外的知識,達到擴闊視野的目 的。然而,由於不同科目間缺乏內在的聯繫和統整性,通識教育的理 念和價值其實難以清晰且連貫地植入課程中。就現時香港中文大學的 情況而論,不止學生,甚至連部分任教通識科的老師往往亦未能清楚 掌握通識教育的精神。 針對上述問題,大學通識教育主任建議開設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 的通識基礎課,旨在透過結構整全的課程,為學生提供共同的學習 經驗,建立一個對人類自身和社會重大問題共同思考和討論的學習社 群,培養跨學科視野,以及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知性技能,如研讀 文本、探究、口語表達、寫作及批判思維等。故此,這次訪問美國多 間大學,我們亦把考察的重點放在對這些方面的觀察上。以下即總結 我們此行考察的若干觀察和汲取的一些經驗。 張燦輝、梁美儀、溫建華: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考察報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