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手足口病防控(幼儿园)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9-01-04约4.71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急性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 第一部分 手足口病防控要点 第二部分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知识要点 第三部分 暴发(流行)控制措施 八、我市手足口病 疫情简介(截止5月25日) 2014年我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74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72例,医学观察病例9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1例,确诊病例包含3例EV71阳性,3例其他肠道病毒和5例COXA16阳性。 至3月6日我市三界镇蒋镇幼儿园第1起聚集性疫情开始,截止目前累计处置29起。 一、病例三间分布 1.人群分布 幼托儿童及学生240例,占比50.63%;散居儿童234例,占比49.37%。 男性258例,54.43%;女性216,45.57% 年龄分布见下图 2.发病时间分布(未包含91例观察病例) 3.地区分布 474例病例报卡单位情况 二、聚集性疫情分析 29起聚集性疫情分别涉及以下乡镇 九、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一、针对严峻的手足口病疫情形势,要求各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特别疫情高发乡镇)每日查看各自辖区手足口病患儿,即时随访建档,加强重症患儿的早期识别,如报卡信息异常,及时反馈市疾控,半年度将考核及时性指标。 二、随访建档时,特别关注各自辖区幼儿园患儿,一周内发现同一幼儿园报告2例患儿时,及时核实是否同班,发现同班及时报告市疾控,并协助落实停班、消杀、采样和调查工作。 * * * * * * * * * * * * * * * 第一部分 手足口病防控要点 内容 一、概述 二、流行概况 三、病原学 四、流行病学 五、临床表现和诊断 六、预防控制措施 七、晨检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八、我市手足口病疫情简介 九、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疹、疱疹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二、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不是近几年才有的病,几十年前就发现了: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A16型 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 二、流行概况 EV71 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 1975年保加利亚:705 例患儿受到感染,其中149 例发生了急性弛缓性瘫痪,44 例死亡。 1997年马来西亚:2628 例发病,39 例急性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或无菌性脑膜炎,30 多例患儿死亡 。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129106例HFMD ,其中405 例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8 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导致的肺水肿和肺出血。 二、流行概况 EV71 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区报告局部流行EV71感染。 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 2008年安徽阜阳、 海南、广州,河北等。 二、流行概况 2009年河南、山东等多地流行。 民权79例实验室检查97.5%为EV71阳性。 荷泽36例实验室检查100%为阳性。 三、病原学 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 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等型,B组的2、3、4等型。 埃可病毒4、6、9、11等型。 肠道病毒71型( 分为A、B、C 3 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和C2亚型)等。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三、病原学(理化性质) 560C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 对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然保留感染性 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对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甲醛、氯化物、酚等化学物质可抑制活性 四、流行病学 传染源 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四、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传播。 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