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景状物类文章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写景状物类文章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三郎镇小学 罗 丽
小学课本中所选用的不乏美文,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蕴藏着哲理的寓言。描写了许多优美的人和事,他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乃至艺术之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的状态下,身心是自由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所以在教学写景状物类的美文时,我设计了等活动:
一、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以读为本”。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所谓多读就是:从一定的量中读出质来。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有层次的读。
1、初读感知。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提前预习能基本读通全文.解决一些字词障碍。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生字就无需要老师再多啰嗦,只需老师适当点拨,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读后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大致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也能基本说出来。
2、品读赏析。
初读后就需要对课文的好词佳句进行品味赏析,咬文嚼字。如教学《观潮》一文时,对“潮来时”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边读边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学生纷纷勾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导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引导。如一名学生说他听到了潮水的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时我提问:“你觉得潮水的声音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理解:诸如:“我觉得潮水的声音很大;我觉得潮水的力量很大,我觉得大潮很雄伟……”借助学生的亮点。我又发问:“你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那你觉得该怎么读?”“读出它的气势,要读得有力点,声音要大点等等”,这时让学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这里不要求整齐划一,只读出一种语调,可以激动地读,可以大声地读,可以。。然后个别竞读(一个读后另一个认为自己比他读得更好的可以再来读,或是自己还有新的理解的可以再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经过4-5人读后,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再来齐读,高潮自然形成。这是我又问:“还有那里体现出大潮雄伟的?”学生纷纷说出从声音和形状两方面体现大潮雄伟的词和句子,如此说了读,读了说,说后再度读书,读后再评,评后齐读,循环往复。也落实了阅读教学中“句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学生的情绪也随大潮的变化而涌起一次又一次的人潮。学生的思维驰骋于读的海洋中。
二、听。
在《观潮》一文的教学中,潮来前作者对钱塘江景物的描写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分大组听、想象、读。例如,第一组读的时候第二组闭目听、说感受、读,然后交换,如此循环往复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意境,这是再来齐读,学生就很容易入情入境。以音乐渲染情景。
三、画。
在学生的情绪被一次又一次的激起后,心中有着千言万语,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浮现画面,当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但又不清晰时让学生把他画下来,在画图的过程中对作者的观察顺序以及写作顺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是体现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原则。
四、看。
形象直观的东西最具说服力.在《观潮》一文的教学末,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亲自看看钱塘江大潮?”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聚精会神地溶入数钱塘江大潮的录像中,涌起课堂的又一个高潮,“你想怎样赞美你心中的大潮?”“啊!太美了!”“啊….”“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吧!”又一次饱含深情的朗朗书声想起,….
五、写。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在《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末。让学生根据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一种植物的方法写一种植物。有学生抓住
六、说。
衡量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交际能力。新大纲提出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语文就是要将自己所知道的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想什么说什么,克服怕说错的心理障碍。教学中,对于词语的理解,我首先给学生出示词语,任学生根据字面自由猜意思,看谁猜得对,猜到什么说什么(这其实是学生对词语理解的过程),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效果良好,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对词语有了深入的理解。即使在考试时遇到生僻词,学生也能根据“猜”的办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七、找。
语文新课标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是否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在《观潮》一文的教学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学生纷纷通过上网、找图书馆、影像店等各种途径找资料。有关于大潮成因的,有关于潮灾及人们是怎样抗潮的,有名人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