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职业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一切有目的培养人活动的总称。教育是以一定社会为背景,以传递人类知识和经验为手段,以培养理想的人为目的,以直接影响人性的发展为方式,是人类有意识地进行自身素质生产、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总是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成为本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2.学校
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专门教育机构,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和主体。
3.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教育活动,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劝诫、管束等。
4.职业
从分工角度说,指在业人口(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从事工作的种类。从个人角度说,人们在社会中从事的满足其生活的专门性工作。
5.就业
指生产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组合,使有生产能力的劳动者成为从事某种生产或社会服务的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换言之,就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与“职业” 的结合,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进一步实现人与职业的优化组合,提高劳动效益和生产率。
6.劳动预备制度
指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的一种制度。
7.就业准入制度
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
8.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我国对职业教育这个术语的使用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国的职业学校创始于清朝末年(19世纪60年代),当时称实业教育,学校称实业学堂。这在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中有规定。1922年颁布的壬戌(ren xu)学制,把实业教育改称为职业教育,把实业学堂改称为职业学校。这个术语一直沿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称为技术教育。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注重技术教育”。1951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使用了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名称。后来把培养中级专门人才的学校称为中等专业学校,把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学校称为技工学校。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使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术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多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偶尔也用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这以术语。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后,我国官方文本中普遍使用“职业教育”这一术语。
在国际上,对这一术语的使用也是不统一的。1999年联合国在第二次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这一概念。我国的职业教育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名词,包括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
当然,在现代教育中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也是可以区别开来的。一般把进行科学、技术学科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培养技术人员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把注重技能训练和相关理论学习,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把对人单项技术、技能的培养称为培训。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产生职业的基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所从事都是与生存直接相关的活动,比如捕猎、采摘、种植等活动,由于活动比较松散,成员也不固定,技术性比较低,这些活动还谈不上职业。当农业、畜牧出现分工,一部分社会成员从事固定的工作,岗位分工开始明晰,职业逐渐产生了。
2、职业的社会内涵体现在哪几方面?
① 职业的种类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分工水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才会产生什么职业。
② 职业的层次结构反映着基本的生产关系,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的权益分配。在阶级社会中,职业与阶级、等级联系在一起。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不同。不同的职业,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责、权、利。职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有关,职业反映着社会权益的分配。
③ 职业的社会构成反映了社会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的配置,构成关系与比例。
④ 职业活动反映了社会运转的运作方式。包括不同的职业的职能、职责、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合作关系等。
3.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及以后的连续败绩,刺伤了封建帝国的尊严。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