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低心率变异性临床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吴茱萸穴位贴敷在低心率变异性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接诊的低心率变异性冠心病患者10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美托洛尔在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吴茱萸穴位贴敷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率变化情况。 结果 入组时两组间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百分比(PNN50)、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及高频功率(H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完成2周治疗后,两组SDNN、SDANN、RMSSD、PNN50、VLF、LF及HF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Two weeks after completing the treatment, the SDNN, SDANN, RMSSD, PNN50, VLF, LF and HF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7月~2015年6月就诊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且符合本研究入选及排除标准的低心率变异性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5~73岁,平均(64.36±6.16)岁;冠心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病程3~13年,平均(8.12±2.05)年。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56~72岁,平均(63.96±5.96)岁;冠心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病程3~12年,平均(8.05±2.01)年。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冠心病诊断均需符合《内科学》(第6版)中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内科学》(第1版)中胸部的临床诊断标准。③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器官疾病者。②无法接受贴敷治疗者。③治疗期间增加其他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者。④冠心病病情恶性者
1.2 方法
对照组入组后接受包括美托洛尔在内的常规治疗,治疗方案包括:阿司匹林(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00 mg/次,1次/d,口服;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H32 05391)12.5 mg/次,2次/d,口服;辛伐他汀(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 mg/次,1次/d,睡前口服;同时给予左卡尼汀(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 g +0.9%氯化钠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32 025237)250 mL/次,1次/d,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次,1次/d,避光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按照中医辨证分型选穴贴敷治疗,每日1次,每次12 h。吴茱萸穴位贴敷选穴,主穴:双侧神门、内关、心俞。对于证属心阳不振者,加用关元、足三里;对于证属心虚胆怯者,加用百会、胆俞;对于证属心脾两虚者,加用脾俞、足三里:对于阴虚火旺者,加用劳宫、太溪;对于证属心血瘀阻者,加用曲泽、膈俞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入组时及接受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包括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百分比(PNN50)四项指标,心率变异性的频域指标包括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及高频功率(HF)三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