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轼:《江城子-记梦》课件2探究.ppt

发布:2017-09-15约3.17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导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它的作者?------。 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背一下这首词------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谈到苏轼了,他是开豪放词先河之人,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苏轼的所有作品都是豪放风格的那?------ 今天,我们来研讨苏轼的另一篇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层:设置情景,请学生体悟词 的情感基调。 B层:诵读,感悟苏轼对亡妻的真挚凄婉的爱 情与思念之情。 C层:掌握鉴赏本词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 : 讨论 整理 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对亡妻的真挚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诵读,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掌握鉴赏诗词思想内容的方法。 【诗歌鉴赏的研究要素】 ①三调: A:描图景; B:释意境; C:品感情。 ②五步法: A:看题目;B:知作者; C:查注释;D:炼提干; E:品正文。 【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的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十年。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至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四、【整体感知】 (一)熟读本词,初步感知。 1、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2、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理清思路: 上片: 下片: 时间线索: (1)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① 该字在词中的含义;②对主旨所起的作用;③在词的结构上的作用及其手法。 答案:“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2)“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答案:?“不思量” 即不敢思量,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但作者对亡妻的感情又是深挚的,故思念之情不知不觉间就会涌上心头。此句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 (3)品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在词中的具体含义。 提示:①寻象取意;②串联意境;③体悟感情。 答案: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4)上片末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路:所写意象+意象特征+艺术效果+诗人情感。 答案:这三句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小结】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 (5)、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教师补充: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空,也可以大破明明是介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千里归乡之快速,也写出与亡妻相见之迫切。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事,实际是恩爱夫妻平素居住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