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籍测量教程 第一章 绪论.doc

发布:2017-05-07约1.02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第一节 地籍概述 地籍及其特点 地籍一词在我国从古代就已沿用至今,是中国历代王朝(或政府)登记田亩地产权属,作为征收赋税的根据。地是指土地,籍有薄册、清册、登记之说。简单地讲,地籍是为认定土地权属,征收土地税而建立的土地档案。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地籍管理、城市管理等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得单一的地籍产生了飞跃,发展成为多用途地籍,也可称为现代地籍。多用途地籍或现代地籍(以下简称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的土地信息系统。其特点如下: (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我国地籍自出现至今,由最初的以权属认定和课税为目的,发展到现阶段以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以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的现代地籍。 (2)地籍的核心是土地权属。地籍是以土地权属为核心对土地诸要素隶属关系的综合表述,这种表述毫无遗漏地针对国家的每一块土地及其附着物,都是以土地权属为核心进行记载并建立地籍档案。 (3)地籍是以地块为基础建立的。一个区域的土地根据被占有、使用等原因而分割成具有边界的、空间连续的许多块土地,每一块土地即称之为地块。地籍的内涵之一就是以土地的空间位置为依托,对每一地块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记录,由此所得到的信息称之为地籍信息。 (4)地籍在记载地块的状况时,还要记载地块内附着物(建筑物、构筑物等)的状况。地面上的附着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土地和附着物是不可分离的,它们各自的权利和价值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历史上最早的地籍只对土地进行描述和记载,并未涉及地面上的建筑物、构筑物,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产生了房地产交易市场后,由于房、地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地籍必须同时对土地及附着在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描述和记载。图1-1表达了土地、地块、附着物与地籍的关系。 (5)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土地基本的信息集合,简称地籍信息,包含着地籍图集,地籍簿册,它们之间通过特殊的标识符(关键字)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个标识符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块号(宗地号或地号)。 地籍图集:它主要是用图的形式来表达地籍信息,即用图的形式直观地描述土地和附着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它包括地籍图、专题地籍图、宗地图等。 图1-1 土地、地块、附着物与地籍的关系示意图 地籍数据集:它主要是用数字的形式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要素,如面积册、界址点坐标册、房地产评价数据等。 地籍簿册:它主要是用表册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法律状态、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进行文字描述,如地籍调查表、各种相关文件等。 多用途地籍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基础资料,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型地籍资料(控制测量成果、地籍簿册、登记卡、地名集等)、图形地籍资料(地籍图、规划图、影像图等)、人文资料(人口状况、教育状况、文化与公共设施等)、自然资源资料(能源、环境、水系、植被)和经济资料(工矿、市场、金融、商业)等等。多用途地籍综合运用了信息工程、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和方法,并建立了网络数据库,为逐步实现地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地籍的种类 按地籍工作的目的和发展阶段可分为产权地籍、税收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1)产权地籍──主要是保护土地的产权,为进行土地的转让和交易服务。因此比税收地籍要求更高,需要精确测定宗地(确定地产产权的单元)界址点的位置,较准确地计算其面积。   (2)税收地籍──主要是丈量地块的边界、估算土地的面积,并对土地等级进行评价,据此按土地等级收税。   (3)多用途地籍──不仅为土地所有权、税收、交易服务,而且还为城乡规划、市政管理等服务,是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测量的内容更广泛,测量的精度要求也更高。 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1)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地籍图簿册,而不是指历史上的第一本地籍簿册。   (2)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并以初始地籍为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初始地籍是基础,日常地籍是对初始地籍的补充、修正和更新。如果只有初始地籍而没有日常地籍,地籍将逐步陈旧,缺乏现实性,失去其实用价值。相反,如果没有初始地籍,日常地籍就没有依据和基础。 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地籍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1)城镇地籍的对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