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地理必会知识点.doc

发布:2017-06-06约2.8万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1中考地理必会知识点: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4)北极星高度的变化;(5)麦哲伦环球航行;(6)卫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刘三起义);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1)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约为2万千米)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纬度向北越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N(S)为低纬度 30°-60° 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到东经160度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4、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方向)   5、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 旋转特点 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地轴始终倾斜66.5度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引起现象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长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形成(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二)地图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具体(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单。   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辨别方向: 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   2、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