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基本原理及读片 (NXPowerLite).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 医学影像学概况及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简要介绍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概念 磁共振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主要优点及限度 如何阅读磁共振图像 影像学检查常见名词概念 读片 医学影像学的形成 1895年R?entgen发现X线,形成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纪50年代出现超声(ultrasonography,USG)检查 20世纪60年代出现核素(ν-scintigraphy) 扫描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20世纪90年代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1世纪初出现CT-PET X线源 体外放射源(核素) 声能 磁场 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 )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Positr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断(体)层摄影(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21世纪最前沿课题 技术: PET或PET-CT、MR、CT、光学成像(生物发光、荧光) 信息放射学系统(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影像科管理、quality control,QC、quality assurance,QA. 时间 1946 发现磁共振现象 Bloch Purcell 1971 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 Damadian 1973 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 Lauterbur 1974 活鼠的MR图像 Lauterbur等 1976 人体胸部的MR图像 Damadian 1977 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 1980 磁共振装置商品化 2003 诺贝尔奖金 Lauterbur Mansfierd MR成像基本原理 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 人体内氢原子核作为磁共振中的靶子,它是人体内最多的物质。H核只含一个质子不含中子,最不稳定,最易受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有一个稳定的静磁场(磁体):常导型、永磁型、超导型。0.15-3.0T 梯度场和射频场:前者用于空间编码和选层,后者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形成磁共振现象 信号接收装置:各种线圈 计算机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传输、图像重建、后处理等 磁共振成像的过程 MR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采用不同脉冲序列、不同方位,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包括脂肪或水抑制)。 增强检查:静脉内注射造影剂进行扫描,用于鉴别诊断等。MR所用造影剂与CT的造影剂不同,除不是碘剂不存在过敏之外,其作用的原理也不同。 MR造影剂 (顺磁性物质)是改变病变部位磁环境,缩短H质子的T1、T2弛豫 (但T2的缩短不如T1明显) 造影剂入血行——病变组织间隙—— 与病变组织大分子结合——T1驰豫接近脂肪或Larmor频率———T1缩短——强化(白),(称间接增强) 影响因素:病变区的血流;灌注;血脑屏障。与血液内的药浓度不绝对成正比,达一定浓度后不起作用。 特殊检查: ? 功能MR成像(fMRI):从范围上有 1、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