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研究生党校党课思想汇报.doc

发布:2018-02-25约3.2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首先,我很荣幸能参加学校举行的党课学习,经过两天的党员培训,每堂课的内容都是如此丰富多彩,让人受益匪浅,老师们的精彩讲解与他们对党性的深刻认识深深的吸引了我,引领我去感受党的风采。以下是我上完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现向组织汇报如下: 第一次的课程,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要求我们大学生加强党性的修养,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道德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共有的属性和特征,其核心内容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全体党员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需要每个党员的努力实践才能实现。 通过这次党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加强自己理论修养的重要性,我们要逐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要养成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以共产主义事业作为党员的奋斗目标,制定坚定的理想信念,确认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石,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意识,加强自身的作风修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并不断的加强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谋事、干事、成事的能力和本领。 通过组织教育,我们还要加强自我锤炼,自觉开展党性修养,重视他律约束,更重视自我完善,严格进行党性修养,善于继承传统,更善于自我升华,积极增强党性修养,做有志气、有朝气、有正气、有清气、有锐气的共产党员新生力量,力戒软、虚、懒、玩、歪。 我深知一名党员良好的党性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加入党组织后自然就会提高的,也不是一段时间增强了党性休养后就会一劳永逸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在长期的教育和不断的生活锻炼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我回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接受党性锻炼,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坚强党性的人。 第二次的课程由李桦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党的历史,给我们讲述了我国的政党制度,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只是泛泛的了解,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现在我充分认识到了这种制度的优越性。以我的认识,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览近代中国发展历程,在政党制度上效仿西方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的尝试失败了,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实行一党专政的做法也被历史所抛弃。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这一历史责任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承担起来。在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自己的政治形式和组织机构;标志着中国人民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形成了坚强的团结,使统一战线的活动内容与组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组织形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亲密合作的关系,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制度强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因此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下,有效地将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实现集中统一领导与广泛政治参与的统一、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统一,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乎时代发展潮流,顺应社会发趋势,必定能够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 另外我们学习了中共党史,再次回顾了党的历史发展过程,虽然我们对党史并不陌生,当时每一次回顾都让人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党史的学习都让我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坚信在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审时度势的带领下能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受任于危难之间,从一开始就肩负起伟大的使命。她的诞生本身就意味着民族的复兴,展现民族的力量,带领人民走向光明走向进步,中国共产党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之下。在这半个世纪的屈辱和受压迫受剥削期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从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封建地主阶级改良者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以及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