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境保护知识汇总.doc

发布:2017-06-09约2.89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环境问题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 2.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3.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它是岁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 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作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称为环境质量指数。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二、环境问题概述 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原 因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形成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表 现 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等)、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森林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相协调而引起的。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 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危害 全 球 变 暖 原因 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乱砍滥伐 危害 (后果) 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自然灾害增加,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决措施 ①开发和利用新能源②利用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植树造林④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⑤加强国际合作 臭氧 层破坏 原因 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氟氯烃等 危害 (后果) 臭氧层的破坏,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解决办法 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 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五、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时段 公元前200万年至前1万年 公元前1万年至18世纪 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末 20世纪末以后 对自然的态度 依赖自然 敬畏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善待自然 环境问题 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 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 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人类行为 听天由命 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 谋求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主要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 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②非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如矿产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