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工作总结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一个不断发展的集体应该具有不失本色的魅力,激情燃烧的活力,追求卓越的动力,攻关克险的能力,炼钢厂一炼钢车间本着新思路、新作为、新形象的工作理念,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外围各种困难,内部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使两座80吨转炉在产量及经济技术指标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塑造出“名牌”集体的光辉形象。2004年车间完成钢产量228万吨,超组织计划4万吨, 2号80吨转炉第一炉役炉龄17163炉,创出全国同型炉最好水平,先进的指标、丰硕的成果为宣钢实现300万吨钢战略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80吨顶底复吹转炉操作技术、低碳低硅钢生产技术、80吨转炉快速达产等技术吸引了同行业相关企业的目光,先后有包钢、唐钢等十多家企业同行来学习交流,部分企业强烈要求给予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宣钢赢得了荣誉。在宣钢二次跨越的征程上,站在2005年宣钢新的起跑线上,让我们带着观察、问题和思考走进这个光荣的集体,一起去感受发展大潮涌起的激情和碰撞。把握科技风向标 坚持学习原动力一炼钢车间于2002年2月组建,拥有职工174人,平均年龄30岁,配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两座80吨顶底复吹转炉,一座90吨LF钢包精炼炉,二座混铁炉(600×1、900×1)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带来了一场革命,一种变化,一次挑战。一炼钢车间从组建开始,就在精心打造学习型车间,着力提升全体职工职业素质。车间在转炉冶炼班组、精炼炉冶炼班组等生产一线设立图书馆,完善专业书籍、学习笔记,在 “每周一课、每日一问、”的基础上,借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契机,在四班炉前又开发出“循环课堂”,即每个白班后设立学习课堂,每个班制定培训计划,由每位职工循环讲课的培训形式,极大调动了职工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车间设立学习督查组,主任王宏斌、责任工程师王金龙、贾建明、技术员孙贵平各承包一个班组,支部书记秦国联、工会主席赵金栋负责检查读书笔记,抽查学习情况,对笔记不全、记录不认真的公开批评,绝不“护短”,并给予20—50元的经济处罚。设立岗位竞赛台,主要技术岗位以星级评定,奖励一岗多能,按星级不同奖励不同,排名末位,实施岗位轮换,极大地提高了职工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为使学习活动开展的更“专业”、更“彻底”,车间设立“学习工长”,通过招聘、理论考试和答辩,四大班每班选出一名“学习工长”,组织班组开展学习和技术交流。刚刚当上新郎官的乙班2#炉操枪工祁立国,一路过关斩将当上了“学习工长”,新官上任,凭借着大学里所学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经验,更凭借着青年人的果敢和责任,他把班组学习搞的红红火火。利用休息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主要针对生产、操作中遇到的各类情况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好多职工在炉前干了多年,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指导,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而80吨带来的“革命”就是科技炼钢,容不得半点闪失。祁立国饶有“技巧”的把理论平面化,使工艺生动化,通过“每周一课”的课堂教学尽量使职工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学习笔记理论性更强,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消化”,学习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刘永军,丙班2#炉操枪工,第一批赴武钢学习回来的车间“元老”,作为一名刚上任的“学习工长”,他一边参与指导一边加强学习,身边常带一个小笔记本,记录着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和冶炼参数,这个“百宝箱”使他受益匪浅,现在,你随时可以见到许多职工都有这样的“百宝箱”,尤其是配料工,还增加了新的设备——计算器,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计算合金及辅料的加入量。走进一炼钢车间,能够看到职工空闲时翻阅笔记和专业书籍,能够听见三五人针对某一问题激烈辩论,车间领导的办公桌上时常会有一份职工自发撰写的论文,与领导就生产的某个问题提出个人见解,而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实实在在的发生着……车间“龙虎榜”也是炉前主控室内的一道景,北墙的中部挂着一块展示牌,中间是每天的生产指标,炉长的半身照片,红色领带、深蓝色西装,个个显的英姿飒爽、卓而不群,但在细看每天的指标,清清楚楚的数字渗透着一种激烈竞争中的严肃和紧张。左边是学习园地,自然少不了职工的独到见解,生产中好的建议和意见公开化,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国内钢铁形势、公司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厂的任务目标也是园地的常客,文化多棱镜给职工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右边的宣传栏也是真刀真枪,不仅好人好事要露露脸,谁迟到了、谁违反操作、谁出了问题也会 “榜上有名”,人人自然是“心有余悸”不敢往脸上贴“金”。“带着问题去,拿回答案来”。从80吨转炉投产至今,宝钢、武钢、首钢等十余个在炼钢技术操作有特点的企业留下了一炼钢车间部分优秀职工的足迹,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炼钢厂与河北职工技术学院举办的炼钢专业大专班成人高考中,车间转炉、精炼炉班组89名职工中有68名报考,27人考取,录取率占在职职工比例的31%。两年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