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县三峡镇成福国民小学发行人刘三雄期别创刊号-成福国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臺北縣三峽鎮成福國民小學 發行人 劉三雄 期 別:No.5
校園環境永續發展教育專刊 編 輯 李國梅 發行日:94.05.18 校園生態水池設置原則
摘錄自 農委會林務局陳超仁技正 演講稿
許多學校均設有生態水池,主要是因為生態水池內種植之水生植物演替迅速,於一年四季有不同多變的景象,實在是最好的生態觀察題材,所以一個規劃完善的生態水池,對於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其設置原則應參考下列各點:
1.水深:水深以安全考量為主,大部分池深不超過60公分,且應具有變化,在10~60公分間配置不同之比例。如果要蓄養較多的魚且利於魚類過冬,可於水池中間保持小區域100公分之深水區。
2.形狀:應求彎曲、多變化;避免平直、整齊之形狀。
3.池底:以晶化處理為最佳;其次則是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之粘土,以60~80公分壓實方式處理即可防漏,不宜用水泥或磁磚等材料鋪面,會使池水無法自然淨化。此外,池底要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做成深淺不一,具有變化之地形。池邊1~2公尺斜坡預留為潮間帶及透水區。
4.植栽: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濕生、挺水、沉水及浮葉植物,周邊栽種親水之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並應使植物、枯枝落葉和水體有最多的接觸面。
5.池岸:水岸的邊坡應平緩,並以自然之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塊堆砌而成,營造動物喜歡之緩和邊緣,切勿設置成垂直堤岸或使用水泥、磁磚,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多孔隙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之上下及棲息隱蔽。
6.池中堆置物:可放置枯木、石堆,使部分沉入水中,部分設置為直立之棲木,部分自岸上自然倒入池中,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亦可形成水陸兩棲動物之天然通路及水鳥之佇足點。
7.生態島:池中預設2~3個緩坡且彎曲的生態小島,並混合密植多樣化植物。如果空間不夠大,也可以用植生竹筏取代生態小島。
8.流動水:流動之水聲及噴霧對某些動物具有吸引力,可以用沉水馬達創造之循環水流聲。
9.日照:池面大部分之面積每天應維持至少5小時之光照,有利各種動植物繁殖、生長,所以要避開高大建物或大樹。
10.動物之引入:如果水池和外界有平緩而自然的進水溝渠或排水溝渠,自然廊道可提供野生生物自然進入之途徑,則最
好讓野生動物自然地逐漸近立其族群,否則可以小規模漸序 選擇性放養水生螺類、泥鰍、馬口魚、塘蝨魚、蓋斑鬥魚、七星鱧魚、鱧魚、貢德氏蛙、盤谷蟾蜍、澤蛙、拉杜希氏蛙、金線蛙、虎皮蛙、各種蜻蜓幼蟲等原生物種,要設法防止福壽螺、巴西龜、琵琶鼠等外來種生物進入。
11.利用及保護:應將水池區分為利用區及保護區並於保護區內禁止人為干擾或進入,如此才可能讓各種野生動植物有適當之生長及隱蔽處所;一般保護區應占水池三分之一以上。
12.水源:水源及水量應設法使其清潔與穩定;池中及岸邊植物視其生長及競爭情形隨時做必要之整理,池水亦應隨自然界之乾豐水期,調整水位,以維持多樣化之水池生態系。
生態系統之形成極為微妙且復雜,每個學校均有其獨特之
生態環境,如能在營造過程中以尊重自然運作之原則處理,則
必能找回當地原有之生態景觀,進而達到生物保育及永續利用
之目標。
「理想的永續校園」模型展作品─成福夢土
六年二班 呂冠毅 柯亮宇 康玉瑩 張育瑄 周亞璇
我們為了重新規劃這所學校,討論出下面的想法:
一、不要蓋跑道,增加學校裡的草地,讓昆蟲、小花、小草自由生長。學校現在的操場加跑道約占用了50%的校地面積,讓校園裡的綠地變得很少。想跑步的話,可以到隔壁辭修中學的標準跑道上,跑個過癮!
二、水資源重覆利用,不讓雨水浪費了。我們試著規劃了二條水循環路線:
(教室、辦公室屋頂回收雨水→戲水池→人工溼地→菜圃澆菜。(洗手臺洗手水、廚房洗菜水→人工溼地→菜圃澆菜。
三、不裝冷氣,讓風吹自然吹進體育館。配合「京都議定書」的內容,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少吹冷氣。所以,屋頂造形像螺旋槳的體育館就誕生了!
總之,我們希望學校變成一個能讓我們親近自然、自由探索、盡情遊戲、快樂學習的地方。
模型成品 頒獎現場 校園植物步道
第四站 細葉雪茄〈Cigar Flower〉墨西哥、瓜地馬拉,喜陽光充足及溫暖的環境,耐寒也耐熱,耐濕。 植物在大自然中為了繁衍後代,常藉由昆蟲授粉,細葉雪茄花也不例外,它靠著豔麗的花朵來吸引昆蟲,以完成繁衍的工作。大多用於盆栽觀賞,花壇,矮綠籬。(corn)
野生玉米最早出現的時間可以推溯到六萬年以前,在今日的中美洲和墨西哥地區。西半球部落文明,不但以玉米作為主食,甚至成為他們宗教與藝術的一環;哥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