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系统-内脏神经、脑与脊髓被膜、血管、教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去向小结 T1-T5节段节前纤维—换元—节后纤维 头颈、胸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T5-T12节段节前纤维—换元—节后纤维 肝肾脾、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L1-L3节段节前纤维—换元—节后纤维 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盆腔及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硬脊膜 上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 延续;向下在S2水平渐变细包裹 终丝→附于尾骨。 硬膜外隙是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 之间的间隙,内有神经根、静脉丛、 淋巴管、脂肪等,负压。 硬膜外麻醉 (2)脊髓蛛网膜 半透明的薄膜,居硬脊膜与 软脊膜之间,向上与脑蛛网 膜相续。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 膜之间;自脊髓下端至S2 扩大 ̄终池,内有马尾,脑 脊液。腰穿 (3)软脊膜 紧贴脊髓表面,薄而富有血管,在脊 髓下端移行为终丝。在脊髓两侧形成 齿状韧带,固定脊髓。 (1)硬脑膜 外层为颅骨内面的骨膜;内 层为脑膜层。 1.颅盖部 特点:与颅骨结合疏松。 2.颅底部 特点: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3.内层 折叠伸入各脑部之间形成: 1)大脑镰:伸入到两侧大脑半球之间。 4.硬脑膜窦 某些部位,两层相互分开, 内衬内皮细胞,但无滑肌。 ①上矢状窦: ②上矢状窦: ③直窦: ④横窦: ⑤乙状窦: ⑥窦汇: ⑦海绵窦:蝶鞍两侧→岩上窦、岩下窦→横窦→颈内静脉。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 外侧壁自上而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硬脑膜窦的血流 脑脊液→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 岩下窦------------- (2)蛛网膜 薄而透明。 蛛网膜下隙,内含脑 脊髓液。在上矢状窦附 近形成蛛网膜颗粒→矢 状窦。 (3)软脑膜 薄、富含血管,紧贴脑 表面,深入沟、裂,与 脑实质不易分离。 二、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二者的供应区域 大致以顶枕沟为界; 颈内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间脑的前部; 基底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后1/3(大脑枕叶、颞叶下 面及内侧面)、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1.颈内动脉 颈A管→ 海绵窦→前床 突内侧上行。 按行程分四部分: 颈部、岩部、海 绵 窦 部和前床突上部 。 海 绵 窦部与前床突上 部合称为虹吸部,呈“U” 或“V”弯曲。主要分支: (1)眼动脉→经视神经管入眶。 (2)大脑前动脉:视N上方→大脑纵裂,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沿胼胝体沟行走,分支: (3)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外侧沟→大脑半球外侧面。 1)皮质支:→大脑半球背 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 (顶枕沟以前)。 2)中央支 (豆纹动脉): 垂直穿入脑实质→豆状 核、尾状核、内囊膝、后 肢前部。 中央支呈”S”,在动脉硬 化和高血压时,容易破裂 (出血动脉) 。 2.椎动脉 穿L6~1横突孔→枕骨孔→ 颅外,在脑桥下缘合 成基底动脉→ 基底沟。 (1)椎动脉主要分支: ①脊髓前、后动脉; ②小脑下后动脉。 在两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 脉之前发出→小脑下面后 部和延髓后外侧部。 (2)基底动脉的分支: 1)小脑下前动脉。 2)迷路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绕大脑脚 →沿海马旁回沟→颞叶和枕 内侧面:①皮质支→颞叶内 侧面和底面及枕叶; ②中央 支→后穿质→背侧丘脑、后 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等。 (3)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构成: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后 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始段。 (二)脑的静脉 无瓣膜,不与动脉伴 行,分为深、浅两组, 两组间相互吻合。 分为深、浅两组,最后 均注入硬脑膜窦→颈内 静脉。 (一)动脉 1.椎动脉 脊髓前动脉一条,沿前 正中裂下降。 脊髓后动脉两条,沿后 外侧沟下降。 2.节段性动脉 肋间后动脉、 腰动脉、骶外侧动脉。 危险区(节段): T1~4, L1腹侧。 (二)脊髓的静脉 脊髓的静脉较动脉多而 粗。 脊髓前、后静脉由脊髓内 的小静脉汇集而成,通过 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 隙的椎内静脉丛。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 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