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翻译思想.doc

发布:2017-06-04约4.27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摘 要: 本文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从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探讨曾朴的翻译思想,希望对后世的翻译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曾朴 翻译思想 一、引言 曾朴(1872~1935),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孽海花》的作者,曾朴一般以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定位。但观其一生,他的文学活动远不止于此。在晚清外交官陈季同的影响下,曾朴自学法文并翻译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尤其热衷于对雨果作品的译介。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译作《影之花》(原作者为Charles Fole??o)至1931年《真美善》刊登《笑的人》(原作者为雨果),曾朴的翻译生涯跨越了晚清和五四时期[1]107-112。本文通过分析曾朴的译者主体性,深入探讨其翻译目的、翻译选择及翻译方法,从中了解他如何在二十世纪这一特殊文化转型期的矛盾与问题中不断调整、做出选择并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后的翻译热潮 二、译者的主体性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关于翻译的本质,金圣华认为:“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译者必须凭藉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2]15这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选择对翻译活动能否达到其目的是至关重要的。早在1987年,杨武能先生就提出:“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即是他们的创造的客体。而在这整个的创造性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3]227处于翻译主体地位的翻译家,即译者自身的信仰体系、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情感因素、语言水平等都会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译介。同一部原作,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解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译出各自的特点与风格,以满足自身的翻译目的。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4]19-24翻译家曾朴所生活的时代跨越了晚清和五四时期,其特殊的生活背景和个人身份势必对他的翻译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三、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翻译思想 (一)翻译目的及文本选择 1.小说林时期(1904-1908) 在同文馆学习法文的经历加上自身对法语学习的执著和努力,使曾朴具备了一定的法文基础。在晚清外交官陈季同的文学启蒙下,曾朴立志于系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我们现在要努力地,第一不要局于一国的文学,嚣然自足,该推扩而参加世界的文学,就要参加世界的文学,入手方法,先要去隔膜,免误会。要去隔膜,非提倡大规模的翻译不可,不但他们的名作要多译进来,我们的重要作品,也须全译出去。要免误会,非把我们文学上相传的习惯改革不可,不但成见要破除,连方式都要交换,以求一致”[5]。带着这一目的,1904年,曾朴在上海创立了小说林社,出版和翻译了大量域外文学作品。译者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目的及文本选择有影响作用,但译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力更大。晚清时期,绝大多数翻译家的翻译初衷是通过对域外作品的译介介绍外国风俗文化并启蒙国人,而曾朴的译介重点则在于介绍西方小说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等。在“《影之花》叙例”中,曾朴对原作有以下评述:“其事节则奇峰叠起,再接再厉,无不荡魄惊心,思绪则茧思百纬,弥乙弥精,到处沁脾渥髓。叙恋爱,则蜀啼湘泪,不足喻其缠绵也。叙阴谋,则森罗幽狱,不足方其险怪也。有祖国稗家之趣味,而兼泰西说部之奇峭。”[6]由此可见其选择文本的出发点。在早期的翻译活动中,曾朴更多地从文学价值的角度选择译介的作品,意在介绍西方文学作品,传递外国文学精神,其真正目的是使国人消除对异域文化的隔膜与误会,这在晚清通过翻译小说启蒙民众的时代背景中是比较独特的。此外,曾朴试图从学习他人出发,通过翻译学习西方文学作品,进而“把我们文学上相传的习惯改革” 2.从政时期(1909-1926) 小说林社关闭后,曾朴开始了宦海生涯,直至1926年辞去官职。期间目睹军阀的专横、执政的贪婪、人民的疾苦,他的翻译初衷随之发生了变化,所译作品偏向于反映现实。他对文本的选择,体现了明显的政治目的。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反帝反封建斗争时期。19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