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3章锻造的加热改.ppt

发布:2017-11-27约5.24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采用火焰加热的方法,通过控制燃烧炉气的性质,使钢料加热且少无氧化,即称少无氧化火焰加热。 空气消耗系数 又称空气过剩系数,是燃料燃烧实际供给的 空气量与理论计算空气量之比。 控制因素 1.加热时氧气含量 2.火焰加热反应前后的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浓度比 3.5 金属的少、无氧化加热 AB线:炉气为氧化性和 还原性的分界线 锻造加热炉(炉温1000~ 1300℃),α降到0.5或 更低时,才会形成加热炉 正常工作条件的无氧化气 体,这时的炉气成分应保 持为: 图3.5 炉气和被加热钢材的平衡图 3.5 金属的少、无氧化加热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锻造温度范围:坯料开始锻造时的温度和结束锻造 时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区间     确定锻造温度范围的原则 使金属具有良好塑性和较低的变形抗力; 保证锻件质量; 锻造温度范围尽可能宽。 确定锻造温度范围的方法:    以合金平衡相图为基础,参考塑性图、抗力图和 再结晶图,由塑性、质量和变形抗力三个方面加 以综合分析。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图3.6 碳钢的锻造温度范围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1、确定始锻温度? 保证坯料在加热过程中不产生 过烧,也要尽力避免过热。 碳钢始锻温度:比固相线低 150-250℃ 碳钢始锻温度随含碳量增加而 降低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1、确定始锻温度 还应考虑坯料组织、锻造方式和 变形工艺过程等。 钢锭始锻温度可比同种钢坯和 钢材高20-50℃ 大型锻件最后一火的始锻温度 应根据剩余锻造比确定,避免锻 后晶粒粗大。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2、确定终锻温度? 既要保证金属终锻前具有足够塑性, 又要保证锻件获得良好组织性能。 钢的终锻温度应稍高于其再结晶 温度 碳钢终锻温度约在Ar1线上25-75℃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2、确定终锻温度 也与钢种、锻造工序、后续工艺有关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3.3 锻造温度的确定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1)加热规范 定义:坯料从装炉开始到加热结束整个过程对 炉温和坯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定。 图3.7 锻造加热类型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2)制定加热规范的基本原则   优质、高效、低消耗 3)制定加热规范的方法     加热三阶段:预热、加热、保温 加热规范的要素:温度、速度、时间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取决于温度应力,与钢的导温性和坯料的大小有关。     导温性好,尺寸小的钢材,装炉温度不受限制。 导温性差,尺寸大的钢材,应规定装炉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 装料炉温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图3.8 钢锭加热的装炉温度及保温时间 1-Ⅰ组冷锭的装炉温度 2-Ⅱ组冷锭的装炉温度 3-Ⅲ组冷锭的装炉温度 4-热锭的装炉温度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加热速度 表示 最大可能的加热速度 坯料允许的加热速度 类型 单位时间内金属表面温度升高的多少(℃/h) 单位时间内金属截面热透的数值 mm2/min 炉子类型、燃料状况、坯料的形状尺寸及放置位置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加热速度 加热导热性好的坯料:用最大的加热速度加热 加热导热性差的坯料:在低温阶段,以坯料允许的加热速度加热,升到高温后,按最大加热速度加热。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保温目的 保温时间 (1)装炉温度下的保温 防止金属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破坏。 (钢在200~400 ℃可能因蓝脆而发生破坏)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保温目的 保温时间 (2)700~850℃的保温 减少前段加热后钢料截面上的温差,从而减少钢料截面内的温度应力,使锻造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不至过长。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保温目的 保温时间 (3)锻造温度下的保温 减少钢料的截面温差使温度均匀; 借助扩散作用,使组织均匀化。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终锻温度下的保温时间 ●最小保温时间:能够使钢料温差达到规定的均匀程度所需的最短时间,可参考图3.9和3.10。 ●最大保温时间:不产生过热、过烧缺陷的最大允许保温时间 。 保温时间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图3.9 炉温为1200℃时钢料截面温度差与温度头、坯料直径的关系 图3.10 均热最小保温时间与温度头坯料直径的关系 m 坯料截面温度差/℃ /% 最小保温时间 坯料表面加热到始锻温度所需时间 3.4锻造的加热规范 定义:加热各个阶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