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进展.ppt

发布:2019-01-23约4.2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方法:液氮(零下197℃)使细胞内外的水分凝结成冰晶,造成细胞脱水而皱缩,引起细胞膜破裂—细胞坏死、脱落 适应症:非暴露部位、表浅、面积较小的血管瘤 缺点:瘢痕、色素沉着,治疗过程患者较痛苦 方法:平阳霉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分点注射于瘤体,示情况可于10天后可重复注射 适应症:体积小的草莓状、海绵状血管瘤、复合型血管瘤 缺点:剂量不易掌握,易引起溃疡坏死 方法: 90Sr放射性核素敷帖器 32P敷贴器 作用机制:元素衰变过程中释放β射线,产生电离辐射效应,抑制或破坏增生的血管内皮 适应症:表浅、面积较小的血管瘤 缺点:治疗时间长,瘢痕、色素沉着,放射性皮炎、偶有变皮肤鳞癌 激光、冷冻、手术、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的体积较小的血管瘤 系统用激素(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 干扰素治疗(发热、粒细胞减少,费用高) 普洛萘尔的治疗效果 CONCLUSION: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 应小,可作为重症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 江西省儿童医院 Jiangxi Childrens Hospital 江西省儿童医院 皮肤科 周顺龙 2011年10月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江西省儿童医院 Jiangxi childrens hospital 江西省儿童医院 Jiangxi Childrens Hospital 江西省儿童医院 皮肤科 周顺龙 2011年10月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背 景 在儿科门诊…… 患儿,女,5月,左颜面、左胸部、左上臂红色包块5月 假如你是接诊医生,该如何处理?预后? 婴幼儿血管瘤 指先天性血管瘤 分类: 鲜红斑痣 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两种类型混合存在) 诊断:①病史:生后即有或生后不久即有 ②皮疹形态: ③必要时行彩超、CT、血管造影: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生理生化 基因异常 肥大细胞 雌激素 血管瘤 形成 因子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小板生成因子 流行病学研究 小于1岁的婴幼儿发病率4—10% 多见于女婴①,女婴发病率10.6%,男婴3.1% 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产妇、前置胎盘、早产儿、低体重 草莓状血管瘤55% 混合型血管瘤30% 海绵状血管瘤15% 鲜红斑痣10% ①Haggstrom AN,Drolet BA,Baselga E,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infantile hemangiomas: demographic, prenatal, and perinatal characteristics.J pediatr. 2007 Mar;150(3):291-4. 缺氧 血小板生成因子 流行病学研究—不同类型,不同预后 鲜红斑痣: 发生于枕部、额部或鼻梁等中位者基本能自行消退 草莓状血管瘤: 生长迅速 1岁以内长到最大限度 约70%患者在5-7岁时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基因:bcl-2,细胞凋亡的调控因子:Survivin) 流行病学研究—不同类型,不同预后 海绵状血管瘤: 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位 发生频率顺序:皮肤、骨、肝、骨骼肌 大多不能消退 流行病学研究—不同类型,不同预后 治疗进展 由于婴儿血管瘤变化属于良性的自限性过程,一般不需治疗。 需要治疗的血管瘤—重症血管瘤: 生长迅速、面积大、多发 特殊部位:发生在口腔、眼、鼻、外阴、肛周等特殊部位 合并并发症:破溃感染、压迫重要器官 影响美容:早期治疗有助于患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岁时形成完整的自我身体形象意识) 一、激光治疗 作用机制:选择性光热作用 (靶细胞:血管瘤含氧血红蛋白) 当激光作用时间(脉宽)小于靶组织的热弛豫时间,在损伤血管瘤时,又不损伤或较少损伤血管瘤周周的正常组织。 常用激光 脉冲染料激光 波长585nm或595nm (接近含氧血红蛋白第一个吸收峰值477-588nm) 最适用于鲜红斑痣,需要多次反复治疗,一般不留痕迹 适应症:表浅、体积小的鲜红斑痣 常用激光 ND-YAG激光 波长1064nm (接近含氧血红蛋白第二个吸收峰值800-1100nm) 可治疗深达2 cm的血管瘤 激光治疗效果 上海华山医院 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40例鲜红斑痣患者 有效率75% 不良反应:暂时性的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中南大学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