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方标准《大豆半固定式喷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 4 -
《大豆半固定式喷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背景及目的意义
2010年8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1000万亩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1000万亩井灌区技术改造、1000万亩旱改水灌区节水建设和1000万亩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配套建设任务。内蒙古农牧业灌溉发展的总目标是:全区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在现状2127万亩的基础上达到5307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46,提高到0.74,平均亩毛用水量由现状的307m3/亩下降到249 m3/亩,全区农田及饲草料地灌溉总用水量控制在155亿m3,实现零增长;农业生产防灾避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总产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内蒙古人民政府内政发[2010]76号文印发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发展纲要的通知,纲要中将科技支撑作为重要保障措施提出,强调以规划为统筹、项目为依托,建立节水、农技、农机等综合技术集成推广体系,搭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科研推广平台,重点解决现有节水技术与农业种植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开展大田玉米、马铃薯、大豆、饲草种植技术(主要为青贮玉米和苜蓿)、节水灌溉技术、农技农机技术等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攻关,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水环境监测评估工作和节水灌溉集成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为落实和配合《内蒙古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发展纲要》、国家“节水增粮行动”计划实施,自治区水利厅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其中编制地方节水灌溉系列标准是科技支撑项目的重要内容,这对提升自治区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促进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半固定式喷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水技术,受到各级领导和农民普遍欢迎和认可。近年来此项技术得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区喷灌面积合计783.7万亩。内蒙古大豆面积在全国排第二,总产列5至6位,全区以2004年总产最高,达99.2万吨。内蒙古大豆产区高度集中在大兴安岭东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南部)四旗市。但是该部分地区大豆生产的限制因素为降水条件、重迎茬、大豆品种等。半固定式喷灌技术的应用为内蒙古大豆高产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但是目前,全区各地生产水平并不均衡,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农民接受程度不一,生产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大豆半固定式喷灌条件下需水需肥规律、水分利用率、肥料利用率和产量、效益等方面的研究,采集大豆半固定式喷灌灌溉施肥的相关技术参数,评价喷灌大豆技术效益,建立大豆半固定式喷灌水肥管理技术模式,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将为内蒙古地区大豆半固定式喷灌灌溉施肥提供技术依据,进而指导农民应用喷灌技术并实现科学的灌溉施肥。
2、编制过程
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以来在内蒙古东部阿荣旗开展了大豆半固定式喷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和水肥一体化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10、2012年对内蒙古阿荣旗的喷灌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2013年编制完成了大兴安岭岭东南地区大豆半固定喷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图和大兴安岭岭东南地区大豆喷滴灌综合实用技术培训手册,这些都为编制本规程打下很好基础。
《大豆半固定式喷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提出,并列入了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第一批编制计划。本规程编制工作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牧科学院负责起草。2013年5月完成了“规程”编制大纲,并通过了水利厅组织的审查;2013年7-9月初步在行业内对“规程”进行了初次征求意见,2013年10月底召集区内外部分专家对“规程”进行了研讨,对初稿进行修改与完善。2013年11月对规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原则与主要内容
1、本规程在编制中执行一下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相关政策、法规;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
与有关技术标准、规程相协调;
有利于资源节约、节能减排;
充分考虑自治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和特点;
有利于促进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经济技术的发展;
保障安全,保护环境。
2、主要内容:
本规程的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地面管道安装及设备配置、用水管理、施肥管理、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共计7章。本规程的显著特点:紧紧围绕自治区生产实际需求,首先明确了半固定式式喷灌系统地面管道及设备的配置,规定了用水管理要求和制定了科学灌溉制度,给出了在半固定式喷灌条件下的施肥管理、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等,将水利灌溉技术与农业耕作施肥技术有效结合,集成了半固定式喷灌条件下的水肥管理技术,并以规程的形式推荐给广大生产管理者,必将在自治区农业生产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