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体系的研究.doc

发布:2018-10-12约2.5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体系的研究   【摘 要】文章从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定义入手,阐述了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特点,分析了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建立的重大意义,提出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教育政策不完善,教育投入不够,教育质量落后等若干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村;高等教育;体系   农村城镇化和农村产业化是新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必将随着中国加入WTO而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则是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大力建立和健全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1]。   一、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概述   (一)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定义   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是以科教兴农方针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为指导的,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地市高等院校为龙头,以县市农村社区发展学院为主体,面向农村社区(县市、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由中央政府提供政策和部分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农科教等部门共同实施的,由县市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统筹结合的,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能够提供多种多次学习机会和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学习需求的高等教育制度和学习体系[2]。   (二)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特点   1.目的性   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是依据科教兴农的要求,适应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和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2.适应性   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立足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使学习者具有适应农村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良好文化基础和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适用技能,为农村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人才。   3.分散性   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具有分散性网络化的特征。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应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地市高等院校为龙头的,以县市农村社区发展学院为中心,形成辐射乡镇的分散性网状结构。   4.灵活性   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办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征。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全日制教育与半工半读相结合,以半工半读为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实践课程为主;等等[2]。   二、建立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措施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要使中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关键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农村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走科教兴农的道路。积极建立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提高农村劳动者掌握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是新世纪中国农业跟上时代步伐的希望所在。   (二)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最贴近于“三农”,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的力量。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结合,推动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可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三)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形态转变的重要手段   人类文明正在从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迈向知识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农村仍处于农业经济形态,要使农村经济形态发生转变,其唯一途径是建立和健全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深度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才资源。   (四)建立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中国目前正处在“城乡二元结构”时期,二元结构的城乡分割必将造成城市化滞后、现代化受阻和农村贫困化等危害。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出发,关注并着力解决包括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工农差异在内的中国现代化难题。农村教育体系的改善与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必将成为解决中国现代化难题的基本对策之一。   (五)建立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提高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能够促使农村人口素质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建立,将从制度上和条件上保证农村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