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信息与通信]001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ppt

发布:2018-03-06约1.1万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为130亿次。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 “神威-I”高性能计算机问世,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巨型机研究带给我的启示 ——节选 《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怡濂 我记得一件事给我很深的刺激,大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急需一台超级计算机。当时要购买巨型机是很困难的,因为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经过了种种谈判,我们花外汇买到了一台计算机。但是人家还要有一个条件,要有两个专家来监督我们使用这台计算机,许干什么,不许干什么,要他来监督。专家有一个小房子,中国人是不准进的。这件事对我们搞计算机的人来说,大大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心,刺痛了我们。我们也深感自己没能为国分忧。所以,我体会,关键的部位,我们要下决心自己开发,要让我们的计算机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巨型机研究带给我的启示 ——节选 《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怡濂 我工作的50年里有两点体会。一是在学校里必须要打好基础。我在苏联学计算机的时候,计算机是每秒一万次,占的地方大概是一百多平方米。而现在一台微机每 秒几亿次,就一点大。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技术全要从学校学到是不可能的。我在清华大学的时候就没有学过计算机,也不知道计算机是个什么内容。主要靠学校给你的基础知识,给你的工作能力。第二点是要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我在清华读书时,有个教授叫闵乃大。他讲的课理论是很深的,公式一写两黑板。但是他每次讲完课以后,他就问学生一个问题,说你抓住了概念没有。这给我很大启示,不管这个问题多么深奥、多么复杂、公式多么长,最重要的是你要抓住它的本质。 事实上 1997年8月 已研制出每秒1.8万亿次机 1998年11月已研制出每秒3.1万亿次机 2001年已研制出每秒12.8万亿次机 美国还制定了民用超变速计算机研制计划:    2003年:每秒40万亿次    2005年:每秒100万亿次    2010年:每秒1000万亿次 日本研制出“地球模拟器” *2002年4月,日本NEC公司宣布研制出目前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地球模拟器”   5120个处理机;   运算峰值:40万亿 FLOP/s;   投资400亿日元,历经4年;   安装在横滨地球模拟研究和开发中心,并已正式投入运行.    中国龙芯—“龙芯1号”   2002年9月28日,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款高性能通用CPU——龙芯1号面世,结束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没有“心脏”的历史。龙芯1号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龙芯1号是兼顾通用及嵌入式特点的32位CPU,是基于0.18微米CMOS工艺,平均功耗0.5瓦,支持最新版的Linux, Windows 等OS;总线频率为75MHz—133MHz.     第一台基于龙芯的服务器—“龙腾”也同时面世。 “龙芯2号”研发成功 2004年“龙芯2号”研发成功    龙芯2号最高频率为300MHz,功耗1W-2W,成品率约为80%左右。测试表明,相同主频下龙芯2号的性能已经明显超过PII,达到PIII的水平,设计人员称龙芯2号的设计SPEC CPU2000分值可达到300分以上,设计频率在500MHz以上.性能可与1GHz以上的PIII或PIV的性能相当。    基于龙芯2号的Linux-PC已经投入运行。目前计算机的很多应用,包括流媒体的软解压、GNU 2.4的支持、Mozilla浏览器、Open Office办公软件等,在龙芯2号中都能比较流畅地运行。尤其是流媒体的软解压,对于标准的MP3播放,龙芯2号只要不到1%的CPU就可以了。 “龙芯3号” 中科院龙芯工作组及曙光公司联手推出以龙芯3号为内核的两路刀片服务器,这款服务器也是龙芯3号流片成功后推出的首款成品。 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最早认为龙芯是一个项目,后来认为这是一个产品,现在才发现龙芯其实是一个产业链。龙芯仍将继续向安全,通用和嵌入式三个方向同时发展,其中龙芯3B(八核处理器)将于2010年6月拿到样品,2011年3月出产品,并与曙光联手推出曙光6000高性能计算机 中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3A”和其他国产器件、设备和技术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60”由中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