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动器和可移动存储设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1.1 CD的种类
CD自1980年诞生以来,衍生出多种类型的标准规格。这些标准规格书的封面皆以不同颜色分类,包括红、黄、绿、橘、白和蓝皮书,分别定义了CD-DA(Digital Audio)、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CD-I(Compact Disc Interactive)、CD-Recordable、Video CD、Enhanced-CD等标准,如图6.1所示。
;1.CD的尺寸和材质
CD虽然有多个标准规格,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大同小异。最常见的CD光盘外径为120 mm,厚度1.2 mm,如图6.2所示为80 mm和120 mm两种尺寸的光盘。按数据写入的方式,分为大批量生产的CD盘(工厂CD)和个人计算机制作的刻录盘(CD-R或CD-RW)。
;2.CD记录容量的计算
下面以一张工厂CD为例介绍CD的数据记录方法。工厂CD的第二层(即反射层)的制作材料是铁或铝,数据存储在这里,光盘上存储的信息是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其形状像条条“轨道”,称为“光轨”,光轨由内至外呈螺旋线形状(类似蚊香圈,见图6.3),而不是硬盘磁道那样的同心圆。例如,数据光盘内在目录(TOC,Table of Contents)中记录有起始地址的多个连续逻辑扇区为一轨;而音乐光盘内一首歌曲对应一条光轨,如一张音乐CD有15首歌曲,则对应15条光轨(也称CD音轨),光轨最多可达99条。
;CD光轨分为许多“扇区”(或称“块.”),标准速度(1X倍速)下,光驱的激光头每秒读取75个扇区。光盘规格不同,每个扇区储存的信息(用户数据)量也不同。表6.1为常见的几种光盘规格的扇区大小。以CD-ROM的扇区大小2048 B来计算,CD的1X倍速就是每秒读取2048 B×75=150 KB的数据,即1X倍速=150 KB/s。
;3.CD记录数据的原理
光轨上凹陷下去的部分称为“坑”或“凹坑”(Pit),没有凹陷的平面部分称为“岸”或“平面”(Land),如图6.4所示。
;CD驱动器依据激光在Pit/Land上反射信号的变化情况读取相应的二进制数据,例如,Pit/Land之间反射信号变化时表示二进制位1,信号保持不变表示0(见图6.5)。这样,“坑”和“岸”就具有了记录二进制信息的作用。
;根据CD盘面上的信息分布方式,CD数据记录面分为导入区、数据记录区和导出区三部分。如图6.6所示,CD光盘中间沿径向到边缘可分为以下区域:
;? 中孔:15 mm直径,用来在光驱托盘上固定光盘。
? 固定区:15 ~46 mm的透明圆环区域,该部分为空白,可以打印一些品牌信息。
? 导入区:有一条信息光轨,称为导入光轨(Lead-in Track),其中存放数据记录区的索引地址和光盘规格等信息,如音乐光盘中的歌曲目录、长度等,该部分损坏将导致无法定位数据记录区。
? 数据记录区:存储相应的数据,如计算机程序、影像资料、音乐歌曲等。
? 导出区:只有一条信息光道,称为导出光道(Lead-out Track),表示数据记录区到此结束,导出区后没有其他信息。;1.CD-R的工作原理
CD-R具有刻录功能, CD-R刻录盘径向截面从反面(即亮面,或数据面)到正面共有4~5层,如图6.7所示。
;;6.2.1 DVD与CD的异同
DVD(Digital Video Disk,数字视频光盘)技术集计算机、光学记录技术和影视技术为一体,其目的是满足人们对大容量、高性能、高质量数字媒体存储的需求。DVD制作技术与CD基本相同,大小一般也为120 mm,厚度为1.2 mm,但是能存储相当于CD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数据,速度也有数倍的提高。DVD相比CD的主要区别如下:
;? 更小的Pit(见图6.9)和更短的波长:CD的最小坑长度为0.834 μm,采用波长为780~790 nm的激光读取数据,而DVD的最小坑长度仅为0.4 μm,采用波长为635~650 nm的激光读取数据。
? 更多的光轨:CD光轨间距为1.6 μm,DVD光轨间距为0.74 μm,这意味着DVD拥有比CD更多的光轨,实际上如果展开盘面上的光轨,CD有5.44 km长,而DVD则长达11.84 km。
? 两层拼合:实际上,每片DVD数据盘只有0.6 mm厚,为了达到标准的1.2 mm厚度以保证质量并兼容CD,DVD盘都是两片拼合的。一层0.6 mm的DVD盘基加上一层0.6 mm的透明保护层,这种单面单层的DVD便是DVD-5,简称D5,它具有标准的DVD容量4.7 GB;将两层DVD盘基“背靠背”拼合粘在一起,便成了双面单层的DVD-10,它的容量是4.7 GB的两倍,为9.4 GB。
? 更快的速度:DVD规定,在1X倍速时,1秒钟要读676个扇区,按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