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矫正效果,统计手术前后视远度、视近度、平均斜视度,并对比分析术后立体视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患者正位率为87.14%,对照组为74.2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视远度为(5.13±0.34) θ、视近度为(5.58±0.47) θ、平均斜视度为(5.36±0.29) θ,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立体视恢复率为72.14%、融合功能恢复率为60.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10.71%,显著高于对照组(4.29%)。 结论 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正位率、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方面显著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关键词] 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双眼外直肌后徙术;间歇性外斜视
[中图分类号] R77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3-0073-04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之间的斜视类型[1],是临床儿童多发眼病,临床表现隐蔽,斜视角因受融合机能不稳定的影响[2],导致其经常改变,同时由于疲劳、注视距离变化等因素,并随患儿年龄增长,其融合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导致融合控制力减退进而出现显性斜视,最后成为恒定性外斜视[3],丧失正常双眼单视功能,目前研究表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不及时矫治,会导致视皮层知觉系统紊乱,形成视网膜抑制暗点及视网膜异常,最终使双眼单视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儿童视力水平[4]。现阶段治疗间隙性外斜视主要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不能有效改善间歇性外斜视状态,手术治疗能有效矫正眼位,改善斜视角[5]。本研究通过探讨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80例,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40例,其中研究组男68例,女72例,年龄3~14岁,平均(6.97±1.03)岁,对照组男66例,女74例,年龄3~16岁,平均(7.04±1.07)岁。纳入标准:符合间歇性外斜视的诊断标准:较差眼视力≥0.3,双眼视力差别不超过2行(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每只眼远视等效球镜不超过+3.5D;斜视度在(-25PD)-(-50PD)[6]。排除标准:无眼内手术史、斜视手术史或类肉毒素治疗史;排除伴有麻痹性斜视、垂直性分离性斜视、眼球震颤者;患有眼科疾病可能导致视力下降(除外屈光不正)。所有患者经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面系统的眼科常规视力、裂隙灯及眼底检查,对于屈光不正的患者给予医学验光并进行充分矫正,术前应用三棱镜与交替遮盖法检查矫正状态下33 cm和5 m距离的斜视度。手术矫正斜视角根据视远结合视近斜视度,按照外直肌后徙或缩短1 mm矫正2~3PD、内直肌后徙或缩短1 mm矫正4~5PD、单眼直肌后徙联合缩短矫正9~10 PD来计算手术量[7]。对照组患者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局麻或全麻下常规消毒、铺巾、开睑,结膜下注射麻醉药,在结膜切口处用斜视钩勾取外直肌,分离肌间膜和节制韧带,距砥止端2 mm处用6.0双头铲针可吸收缝合线做三套环缝合,用剪刀贴近肌肉附着点,离断肌肉,自原砥止端向后,在巩膜表面测量后退距离,缝合结膜切口。研究组患者应用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局麻或全麻下常规消毒、铺巾、开睑,结膜下注射麻醉药,颞下方穹窿结膜切口处用斜视钩勾取水平肌,分离肌间膜和节制韧带,距砥止端2 mm处用6.0双头铲针可吸收缝合线做肌肉套环缝合,用剪刀贴近肌肉附着点离断肌肉,自原砥止端向后,在巩膜表面测量所需后退的距离,将水平肌止端重新缝合固定在浅层巩膜上,缩短术自砥止端向后测量所需缩短毫米数,用6.0双头铲针可吸收缝合线做肌肉套环缝合,用剪刀截除缝线前肌肉,向前固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