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合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源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和重要成果。到2006年,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54个(含5个工业园区)。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国家开发区的经济总量达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4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68%,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探索出了一条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法律缺失、定位模糊、职责不清,严重影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学习小组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为对象进行了专题调研。
按照党校的要求及安排,我们小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讨论交流、征集文章、广泛查阅材料等调研方法,于五、六月间重点考察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对大连、青岛、烟台、广州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进行了间接调查。初步了解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已经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现象,面临着是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复归旧体制的选择。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势必将影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何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探索了高效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决策,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对加快我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步伐。按照当时国家设立开发区的基本构想,希望开发区能达到两个目标,即: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可以说,两大设想基本实现了。2005年,但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95 亿元,创造税收121 亿元,解决就业417万人。而其管理人员平均不到区县平均值的1/10,经济效益却是区县平均值的100倍以上。可见,开发区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探索了高效的管理模式。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产业、探索管理体制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外资出口的生力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大平台,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闯出了一条新型道路
(1)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快、效益好,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据统计,国家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面积730平方公里(目前尚未全部开发),约占全国城市土地面积的0.04%;从业人员约417万人,占全国城 市人口的1.5%;2005年开发区创造的GDP达到819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5981亿元,税收收入为1219亿元,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4.49%、7.85%和3.9%;开发区平均单位面积GDP贡献率达到每平方公里 13.87 亿元,超过全国城市平均单位面积GDP贡献率的138倍。见表1。
部分经济指标对比表
指标 开发区平均 全国平均 经济总量平均增速 >30% 8%—12% 外向型经济年均增长 35% 23% 单位土地平均贡献率 13.87亿元/平方公里 0.1亿元/平方公里 表2
2005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经济指标
?
指标 数量(亿元) 比上年增长% GDP 250.2 60.2 其中:工业增加值 223.2 71.1 工业总产值 1150.4 114.9 工业企业利润 69.9 49.2
注: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6%。
(2) 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发展贡献巨大,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开发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引领了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2006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占全市1%的土地面积,完成工业产值330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 元,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5%;实现财政收入28.9亿元,约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7.2%(其中税收收入 203亿元,约占全市税收的25.6%)。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00家,产值亿元以上邹家,10 亿元以上9家,成为全市工业的领跑者。
2000—2006 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GDP增长13倍,达到369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0.2倍,达到2088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18.7倍,达到16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1.2%;税 收收入增长8.2倍,达到90亿元;利润增长16.6倍,达到130亿元。2006年,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