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药治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代药理研究 既能抑制胃肠运动、又能兴奋胃肠运动的药物---木香、 乌药、枳实 、枳壳。 兴奋呈抑制状态的肠管---川楝子 、生白术 抑制胃肠运动---陈皮、青皮、佛手、香附、 润肠通便 麻仁 郁李仁 杏仁 桑葚 全瓜蒌 肉苁蓉 促进胃肠运动 大黄 芦荟 草决明 番泻叶 虎杖 西药 1新型促动力和促分泌制剂----琥珀酸普卢卡必利为高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 2氯离子通道分泌制剂 西药 3尿苷酸环化酶激动剂 4胆酸转运抑制剂 西药 5 阿片U受体抑制剂 6 微生态制剂 5 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 按摩、针灸(穴位埋线)、耳穴压豆 局部取穴----- 促进肠道蠕动. 远端取穴------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改善脏腑功能消除症状的目的。 如:支沟、照海、承扶、天枢、气海、足三阴、大钟 中西医在治疗中共同关注 注重精神调养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生理可产生严重影响。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以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运输功能,导致糟粕内停。 便秘的护理 注重饮食调节 玉米、白薯、海带、银耳、蜂蜜、猕猴桃、火龙 果、核桃、香蕉. 提倡增强运动 生物反馈 适用于盆底失迟缓型便秘,将肛周肌肉运动的生物电转换为可视的电波,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恢复正常的肌肉运动. 结肠灌洗是与非 借助外力排空肠内嵌塞的粪便为病人解除痛苦是中医西医的共识,中国古代也有“开塞露”和“通便栓”。 秉承中医理论强调个体化。 其他 改变排便姿势----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建议蹲姿排便。 明确有直肠前突、盆底下降综合征者------ 排便中叩打骶部、按压肛周.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便秘的治未病 未病--- 有轻微临床症状、没有实验室检查结果。 有实验室检查结果没临床症状。 长期便秘给身体带来的影响 山东省肛肠医院《便秘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研究》 长期便秘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中较健康成人组明显增高,为心脑血管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为活血通便的疗法提供了依据。 谢谢 便秘的中医药治疗 屈原明 定 义 粪便在机体内滞留过久, 秘结不通,排粪周期延长 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 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爽 基于临床症状的罗马3 诊断标准 1 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 * 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 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 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 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 需要用手操作(如用手指辅助或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至 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 排便少于每周3次。 便秘的病因学分类 器质性 1、先天性大肠内腔扩张,肠形态异常 如:巨结肠、乙状结肠过长 2、后天性大肠内腔狭窄和结肠肛管通过障碍 (1)肠内:肠癌、直肠狭窄、克隆恩、息肉 (2)肠外:肛裂、肛管狭窄、耻直肌肥厚 (3)肠壁:直肠脱垂、前突、套叠 内括约肌松弛 便秘的病因学分类 机能性 1、一般性:饮食 2、内分泌:甲状腺疾病、糖尿病 3、神经系统:脑出血、脑血栓 4、精神和心理 5、药物性:阿片类、利尿剂、铁剂、钙离子拮抗剂 6、肠道平滑肌神经病变 便秘的部位分类 慢传输型(结肠型便秘) 痉挛性肠炎症及肿瘤 结肠无力型 排便动力缺乏:慢性肺气肿 肠壁刺激匮乏:饮食、运动、人为控制、精神 肠蠕动抑制:泻药、麻药 出口梗阻型 弛缓性:脱垂、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 失弛缓性: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括约肌失弛缓 出口梗阻性便秘分型 直肠无力型便秘(弛缓性) 直肠脱垂、前突、粘膜松弛、盆地肌松弛(会阴下降综合征) 盆地功能不良型便秘(失弛缓性)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肥厚、痉挛)、外括约肌失弛缓 直肠外阻塞型便秘 子宫后倾、盆底疝、盆腔炎 混合型:2种或3种结合 国人对排便异常理解存在差异 1 患者述说的便秘未必是便秘 2 有些症状并未包括在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中:如无便意、排气、排便无规律 国人对排便异常理解存在差异 一些特殊便秘症状: 粪便不成型但排除困难。 排便次数多但总有排不尽感。 便秘的辅助检查 直乙、结肠镜 除外肿瘤,有无因长期服 用蒽醌类泻药引起的结肠黑变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