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及提升对策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及提升对策探究 国家对自然生态环境极高的保护力度以及旅游业迅速的发展使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下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倍受重视,运用文献法等对我国九大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从补偿主客体的角度提出三大工程,为国家公园试点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意见
引言
我国自1956 年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起,开始陆续设立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区,但是一直没有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为了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把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作为了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可见国家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由于国家公园具备不可代替性与珍稀性,其极高的资源价值便对自身所需要的保护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补偿作为保护、修复环境所需的重要方式逐渐被专家学者所关注。就目前旅游生态补偿现状来看,通过旅游经济对中国国家公园进行生态补偿的研究属于空白阶段,同时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给国家公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从旅游的角度对国家公园进行生态补偿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基本情况
自2015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我国陆续审批通过了九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分别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省南部)、普达措国家公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长城国家公园(北京)、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省武夷山市)、钱江源国家公园(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成都)、南山国家公园(湖南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神农架国家公园(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资源价值概况
东北虎豹以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在维持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平衡环节起重要的稳定作用。以普达措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公园具有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等诸多称号,森林覆盖率基本均达到90%以上,所拥有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湿地资源等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现状
三江源国家公园及神农架国家公园所在地区政府对由于生态移民所造成的居民经济损失行为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区政府还通过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补偿等方式来改善牧民生存条件。普达措国家公园通过安置内部居民就业、实行特许经营等资金、智力和实物等补偿。大熊猫国家公园对区内农户采取承包天然林的方式,定期对于农户管理工作发放承包额,提高农户保护环境积极性,国家公园内部环境由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三)国家公园试点单位建设方案与面临问题
1.政策政府主导化,治理议案受制约
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由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地区政府建立起了由当地牧民组成的协管员队伍与环保志愿者,使公众可以参与对国家公园内部多种野生动物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当地企业也通过技术改革减少工厂生产时所产生的污染排放物,通过利用新能源等节约自然资源。该方案使当地民众对于环境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没有赋予公众机会来表达个人想法,导致居民在保护环境工作日无法将自身的效益最大化发挥出来
2.补偿方式单一化,政策宣传力度较低
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根据周睿等(2017)对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单位内部进行的社区居民感知度研究的结果发现,当地社区居民对设立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这一事件的感知度较小,出现了居民对于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移民一事有较强的不满情绪,不理解政策实行的原因等问题
3.管理区域零散化,管理职权划分不明
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东北虎豹栖息地碎片化和其活动的灵活性二者共同使得国家公园覆盖面积广。涉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区域内管理权限的有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管理机构混乱,缺少直接统一管理的机构对国家公园内部进行统筹管辖
二、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国家公园受到高度保护的同时其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文章从旅游角度进行生态补偿,将权益受损害的社区居民与通过国家公园获得经济利益的旅游企业通过当地政府进行衔接,对三类对象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生态补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本文分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提出三大工程,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研究提供指导意见
(一)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提升与完善工程
针对政府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与提升项目,使政府能够由国家层面至神农架林区层面,自上而下的针对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到实施的过程进行完整的权责梳理与流程的确定,同时加强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