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初探
[摘 要]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起步和发展,逐渐走向了成熟。本文将借用当时的作品,探索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从宏观上看,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对于西方的作曲理论方法并不是盲目的运用,而是注重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方法,不断创新,并找寻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道路。这一个阶段,无论是从题材、作曲,还是艺术表演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特点。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07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23
[作者简介]王雯(1988―),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产物,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开始。就在这两个世纪交界处,艺术歌曲有了重大发展,这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作品,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著名套曲,以及一些单独的艺术歌曲如《魔王》、《死神与少女》、《鳟鱼》、《艺神之子》等。继舒伯特之后的作曲家,如舒曼、勃拉姆斯、罗伯特?弗兰茨使艺术歌曲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有特点的表现方法之一。它的结构细致精巧,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融为一体,两者水乳交融,诗为歌做铺垫、歌为诗增辉,二者合二为一共同升华。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对其后作曲家的深远影响和启示,使许多音乐大师都曾为这种体裁谱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舒曼的《诗人之恋》、卡尔?莱韦的《爱德华》等,从而推动了艺术歌曲在表现力上的发展与完善,使欧洲的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从 1920 年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实践和探索之路,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歌曲也随之得到空前的繁荣。
一、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声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明显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典的诗词。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并被人们传颂下来。就音乐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作曲家创作灵感,并使他们写出了一首首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均会选用古诗词作为他们歌曲的歌词。在中国艺术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碰撞上,我们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青主为主创作的《我住长江头》。这是一首具有很高造诣的歌曲,作者把李之仪的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曲同时也是青主在留学德国时创作的,被称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创之作。在中国艺术歌曲中,还有一位作曲家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他就是黄自老师,黄自老师可以说是我们艺术歌曲界的一位佼佼者,他把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值得一提的是黄自老师创作的《点绛唇》,黄自把这首诗词赋予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并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创性。而另一首《南乡子》则被赋予了豪壮与澎湃的激情,同时也被称为一首赋予爱国激情的独唱曲。艺术歌曲是根据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的,所以说歌曲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在人类古代时期,十余个世纪予以验证,艺术歌曲的歌词显现出诗的韵律,其旋律跳动着诗的脉搏。第二类,是从创作技法来看。这一类作曲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先生也是将现代作曲法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因为他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所以他在创作中以尊重民族的态度定位作曲的审美取向,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和消化现代作曲法,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很深的民族性。第三类,也就是作曲家们把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与中国的五声音阶融合到天衣无缝。在这一类里不得不提的作曲家是罗忠,他以体裁各异、作品繁多而称霸这一类之中。这一阶段,他的中国作品更加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经过几百年的历练与沉淀,到今天西方作曲法与中国的五声音阶相结合,中国艺术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而这样的音响世界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中国风”。
二、精致严谨的结构
多数中国艺术歌曲都把音乐与诗歌相融合,彼此不分离。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结构严谨、规范,在聆赏或演唱时要十分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艺术歌曲发展到现在,音乐形式呈现多样化,如同作品一样,取材广泛而新颖,具有浓郁的民族格调,和声织体富于特色,创作手法简洁完美。对于艺术歌曲来说,演唱时仅仅强调清晰地咬字和吐字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做到把歌词的意义完美准确传达出来,我们更需要做到“诗律”与“乐律”的完美统一。想要达到这种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