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排列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找规律——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人民路小学 刘长友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找规律”、“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1、游戏:拍手游戏
× ×┃×× ×┃× ×┃×× ×┃× ×┃×× ×┃
× ×┃×× ×┃× ×┃×× ×┃× ×┃×× ×‖
师生一起拍手,发现规律。
2、猜一猜:小女孩辫绳上的珠子接下来会是啥颜色?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3、出示三组排列,看看哪些是间隔排列?哪些不是?
4、请学生用不同颜色磁铁片组成间隔排列。
(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下面老师再带大家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一看。
(三)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师:在这个画面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学生共找到三组: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到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是否隐藏着什么规律?下面我们就四人小组合作,自主来探究,观察这几组一一间隔排列,完成表格。
(生分小组探究完成后,请每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师:他说有10个夹子,9个手帕……你们的发现是不是也一样?
师:两端相同,是吗?我们来看看,就以夹子与手帕这一组为例,是不是两端相同?前面是(夹子),后面也是(手帕),是两端相同。那其他两组也是两端相同吗?
(生答,师板书:两端相同)
师:既然排在两端的物体都相同,那我们干脆把它们统称为“两端物体”,可以吗?(板书:两端物体)那除了两端物体之外,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比如蘑菇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好呢?
师:好、那我们就统称他们为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在这样的排列中,两端物体的数量和中间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生:两端物体比间隔物体多1。
师:经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发现这些两端物体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有很多特点,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这三组排列都是两端物体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间隔物体数量多“1”。
(四)游戏过渡,拓展规律:
请五位男同学上讲台,排成一排。
思考:再请几位女同学上来,可以组成间隔排列?五位可以吗?
小结:如果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五)动手操作,内化规律:
画一画:六个正方形可以和几个圆形组成间隔排列。
(五)联系实际,巩固规律
(1)、锯木问题。
(2)练习:a、马路一边有34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呢? b、10道跨栏,把跑道分成了几段?
(3)寻找生活中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物体。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这些规律都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过。可以说,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课后反思: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板书设计:
找规律——间隔排列
排成一行 两端相同 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
排成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