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的模式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的模式的探讨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与教育,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临床住院医生,文章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方法、实施办法进行探讨和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以期为解决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建议,使专科医师培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蓬勃的发展,使医学教育改革得以深化、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
[关键词]临床住院(专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孔江联(1951- ),女,山东荣成人,南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南昌330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卫生厅2009年科技项目“江西省临床住院(专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78-02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临床住院医师的培养试点工作,1993年卫生部颁发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为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制度打下了基础。《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一书指出:医师临床能力培训“应当循着从一般内容到专科化内容前进”的过程。为逐步实现医疗卫生体系、医学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探索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有深刻的意义,此项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将可以作为实施医学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临床住院医生,探讨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方法、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积累、总结工作经验,探讨、解决存在的难点问题,使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蓬勃的发展,提出了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此项研究对指导、实施、推进、评估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今后将形成一种教育层次,以后将是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素质和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需求量会很大,发展的空间也会很大。
二、研究与实施方案
1.培训组织领导。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组建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机构,实行全省统一组织管理、统一基地评审、管理、统一招生、统一培训目标和标准、统一分解教学计划、统一公共科目课程设置和教学、统一考核、统一颁证。
2.培训机构。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设立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基地、临床基地和专科考核基地,并组织教学实施、质量评估、考核评估等工作。
3.培训管理。首先,制定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方案、实施意见、工作流程;其次,制定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规定、教学规定、考试规定;第三,制定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评估方案;最后建立题库。
4.培训目标。通过毕业后住院医师(医学本科毕业/或取得研究生学历并从事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临床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的培训,提高了临床住院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技能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外语水平――努力成为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认真实践“德高医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医疗执业水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达到适应三甲医院工作的合格的临床主治医师水平。
5.临床住院(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流程。如江西省卫生厅网上公布招生计划――学员报名――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招生考试中心――入学考试1+2(理论部分:英语、综合;面试)――录取、报到――规范化培训(理论基地――完成公共课目培训;各临床基地:分18个专业培训)――理论、临床阶段考试合格者,参加结业考试:理论部分(机考,笔试);技能部分(机考或操作)――考试合格者,颁发临床住院(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6.课程安排。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第一学年),一般在理论基地完成(见179页表)。临床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专业科目(第一、二、三学年),一般也是在临床基地完成:(1)完成本学科通科专业轮转,进行严格的临床诊断、治疗、操作技术的训练,达到各专业接诊病种或操作的最低例数等具体要求,参加24小时住院负责制。(2)理论知识及外语以自学为主,并积极参加医院和本科室组织的学术活动。(3)熟悉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并能用以指导临床工作。具有本专业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技能操作。逐步达到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