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阴道三维超声对育龄期妇女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doc

发布:2018-01-28约3.7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阴道三维超声对育龄期妇女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昆明市延安医院 云南昆明 650051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对育龄期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门诊就诊经二维超声检查后疑有宫腔内病变的86例育龄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术前经阴道二、三维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育龄期妇女宫腔内常见的6种病变,二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9.1%,三维超声为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对宫腔病变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有很大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经阴道;三维超声;二维超声;宫腔病变 育龄期妇女宫腔内病变以良性为主,如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对此二维超声大多可在术前做出较明确的诊断。但随着子宫内膜增殖症发病率的升高,以及部分人流术后残留所导致的异常宫腔内回声又增加了二维超声鉴别诊断时的难度。经阴道三维超声可获得二维超声不能显示的子宫冠状切面,其能直观形象的展示宫腔立体形态,腔内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位置及与周边组织的毗邻关系。故而本文拟评价三维超声相较于二维超声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时二维超声检查后疑有宫腔内病变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40岁,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或诊刮术,具有完整的病理检查资料。 1.2 方法 86例患者除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外,均在术前采用经阴道三维超声多切面模式进行了检查。使用GE VolusonE8彩色三维超声诊断仪,RIC5-9-H腔内容积探头,频率5~9MHz。检查时先常规观察子宫、双附件区以及宫腔内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随后取病变最佳二维图像后固定探头不动,调节容积取样框的大小及角度,将感兴趣区完全包裹其内,启动三维成像功能获得重建结构的A、B、C三个相互垂直平面,通过旋转X、Y、Z轴,获得最佳图像后保存。每位患者均在检查后3日内行宫腔镜或诊刮术并行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D-TVS和3D-TVS对宫腔内病变诊断检查结果的比较 本组86例患者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34例,黏膜下肌瘤18例,内膜增殖症27例,术后组织残留4例,宫腔积血2例,子宫内膜癌1例。 经2D-TVS诊断内膜息肉40例(其中4例为子宫内膜增殖症误诊,1例为粘膜下肌瘤误诊,1例为宫腔内积血误诊);粘膜下肌瘤15例(2例漏诊为内膜息肉,1例误诊为肌壁间肌瘤);子宫内膜增殖症23例(3例误诊为息肉,1例误诊为内膜癌);术后组织残留7例(其中2例为血块被误诊,1例误诊为息肉);宫腔积血1例(1例漏诊为组织残留);子宫内膜癌0例(1例漏诊为增殖症)。 经3D-TVS诊断内膜息肉35例(其中1例为子宫内膜增殖症误诊);粘膜下肌瘤17例(1例较小漏诊为息肉);内膜增殖症28例(有1例误诊为息肉);术后组织残留3例(1例误诊为积血块);宫腔积血1例(1例误诊为组织残留);子宫内膜癌2例(其中1例为增殖症误诊)。具体见表1。 本研究中86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共有18例患者误诊,与病理结果相较诊断符合率为79.1%。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共有6例患者误诊,诊断符合率为9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子宫腔内病变的2D及3D超声图像表现分析 (1)子宫内膜息肉:二维超声多在女性处于内膜增殖期厚度较薄时易于发现,其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高回声光团影,自宫内膜向宫腔凸起。而三维超声多切面模式中的冠状面无论内膜厚薄均可形象的展示出宫腔形态及内部结构,不仅可观察息肉形态、大小、数目,还可较准确地诊断其发生部位。. (2)子宫粘膜下肌瘤:二维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中低回声团块影像,直径多在1.5cm以上,同时内膜线中断、形态不规则,有时与肌壁间肌瘤难以区分。三维超声检查则可在图像上观察到肌瘤团块完全位于宫腔内,有宽大的基底或是有蒂与内膜相连,宫腔形态不规整。 (3)子宫内膜增殖症:二维超声图像上常表现有内膜增厚,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三维冠状面可见增厚的内膜略向宫腔内凸起,内部无明显异常团块声影,且基底较宽,基底层三角形三边连续完整。 (4)组织残留:二维超声检查多显示为宫腔内的不均质中等或高回声,陈旧性残留会因聚集粘连成团而表现为有包膜的团块影,并与子宫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