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大枣使用规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伤寒论中的大枣使用规律大枣首载于《诗经》,日“枣”。《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枣为上品,有“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之功。仲景十分重视大枣的作用,也善用大枣,《伤寒论》共载方112首,应用大枣者4O首,其中三十枚1方,二十五枚1方,十五枚1方,十二枚28方,十枚2方,六枚2方,五枚1方,四枚4方,占总数的35.8%,仅在桂枝、生姜之后,可见仲景用枣配方范围广泛,且数量应用严格。仲景治法悉本源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考其大枣的用量也应源于《内经》的象数,所以《伤寒论》中以大枣配方,数量上有诸多变化,究其用法并不徒设,本文试就其中的寓意,作一粗浅的探讨。1 本于经络之数大枣的用数意与经络之数相应,《素问·阴阳别论篇》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伤寒论》中大枣常用十二枚,恰好与十二经脉相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运行不离经脉,用数与十二相应意在调和营卫。所以凡有营卫不和,皆用大枣十二枚。如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客于肌表营卫不和的太阳表虚中风证;小柴胡汤治疗伤寒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及杂病见少阳证者。太阳表虚中风,为营弱卫强;少阳邪在半表半里,营卫争之,均为营卫不和,皆用大枣十二枚以和营卫。而《伤寒论》中用于调和营卫的,也多由桂枝汤和小柴胡汤来化裁,所以大枣也以十二枚的用法为多。除此之外,治疗湿热兼表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大枣用十二枚也有此意。2 和于脏腑象数象数与脏腑密切相关,《索问·金匮真言论篇》日:“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其数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t--。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其数六,。”可见《内经》将“五、六、七、八、九”配与五脏,建立了五脏与五数的最基本联系。而早在《易经·系辞传》中就将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奇数与偶数相配,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IT;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即: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所以《内经》中数字不仅与脏腑经络相关,而且包含着天地阴阳五行的深刻含义。而《伤寒论》中大枣的数量富于变化,也是《内经》中脏腑象数理论的体现。在这不同的数量中,也同样蕴含着不同的象理。2.1 温中健脾大枣味甘、性温,主归脾、心二经,配方多用十二枚。其中.十是土数,二是火数,土味甘,火性温,这也与大枣的性味相符;十又为脾之成数,二是心之生数,数与归经相符;火可生土、暖土,可温中健脾,与大枣作用相应。由此可见,用大枣十二枚并不是信手拈来,数中之象与性味、归经、功效相应,意在温中健脾。这也是《伤寒论》中脾胃病及中虚证,大枣多用十二枚的原因。在正虚邪微时可加强健脾补中之力,如小建中汤治中焦虚寒的虚劳里急腹痛等症,吴茱萸汤治疗胃中虚寒,浊阴上逆的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厥阴头痛等症。在虚实寒热错杂时配伍健脾益气药可扶正祛邪,如诸泻心汤治疗寒热互结、胃气重虚、水热互结之心下痞;黄连汤治上热下寒胸中烦热呕吐腹痛;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的自利;旋覆代赭汤治疗胃虚痰阻,肝气上逆之心下痞硬等。2.2 培土制水大枣用量有培土制水之意的,最有代表性的非十枣汤莫数。十枣汤是用于攻逐水饮的峻剂,方中甘遂、大戟、芫花3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最毒,故选用大枣肥者十枚,取其甘温之性味,预补脾胃之虚,使攻邪不伤正气。考其用量,十是中央土之成数,土之味为甘,数与味相应;土又可制水,尤加强培土制水之力,与整方的功用相应。而全方以“十枣”命名,意在强调方中大枣的作用,同时说明十枚的用量有其特殊的寓意。不能随意更改。2.3 协调脏腑关系在五脏中,至阴脾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索问·太阴阳明论篇》日:“帝日:‘脾不主时,何也!’歧伯日:‘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这段话说明脾居中土,分旺四时,奉养调节四脏,居后天之本,并具有统领调节水火、木金这两对阴阳的功能。而追溯脾土的这种功能,不难发现它与河洛八卦象数动态模式中,位于中央的五、十的作用相应。“五”是四方生数(一、二、三、四)变为四方成数(六、七、八、九)的中介,生数加五即为成数,“五”为生数之极,“十”为成数之极。“五”与“十”虽不主四方,四方的形成中却离不开这两个数,在其相生、相克的变化中无时无刻不贯穿这两个数。所以脾土斡旋四脏的功能,来源与河图洛书中与五与十中蕴含的特殊意义。而十五也和脾土一样具有协调脏腑关系的作用。大枣的用量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就体现了这种作用。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