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当代中国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统与当代中国*——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
张志强
原载《开放时代》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的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逐渐兴起一股草根性和民间性的传统复兴热潮。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波传统复兴热潮的社会文化脉络及其所蕴含的时代问题?我们是否可能透过这波所谓的传统复兴热潮来进一步把捉当代精神文化的走向?本文从当代虚无主义发生的脉络出发,尝试将传统复兴现象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症候性反应,其所对治的时代问题是在经历了革命与发展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基层生活共同体,如何重建一种可能贯通古今且面向未来的社会体制。为此,文章与当代几种关于传统的理解展开了论辩,强调了从中国现代问题出发理解传统问题的重要性,并尝试在儒教与儒学之间进行辩证的区分,探索儒学传统是否仍然可能作为一种批判导引的力量继续发挥其引领中国历史的作用,以重建一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社会体制。 [关键词]传统;当代中国;儒学;儒教;文化政治 一、传统复兴现象及其背后 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近十年里,中国大陆逐渐兴起一股传统复兴的热潮。 这次传统文化热具有几个颇具象征性的事件来标志自己,一是2000年以来兴起的少儿读经运动,这一运动在2004年关于读经的争论中达致高潮,而其余波一直持续于今,据估计,大约有1000万少年儿童参与;二是出现了大量推广传统文化的民间团体,以青年志愿者公益社团的形式向各种社区和各种人群传播传统文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一耽学堂”、天津“明德国学馆”以及山东“德谦学校”等;三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开播的面向大众的传统文化普及节目《百家讲坛》中,播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时间成为大众文化的焦点;四是北京大学哲学系面向经济精英开设传统文化培训性质的“乾元国学班”,成为继MBA 、EMBA班之后高校培训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甚至成为企业精英追求的新时尚;五是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具实体性质的“国学院”,并且主张改革学制,成立一级国学学科,将国学从现代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当中独立出来。此外,可以视为一个基本背景的是,民间大量涌现礼俗重建的活动,修宗祠、撰族谱的活动与民间信仰活动结合,在基层社会蔚然成风。作为这一系列传统复兴现象之某种官方反应象征的是,2006年《光明日报》开办“国学版”,开始用整版的篇幅以国学的名义正面宣传传统文化。同时,国家领导人也在一些场合发表肯定传统文化的讲话。 鉴于这一波传统文化热潮基本上聚焦于对传统典籍和传统学术的关注,学界人士大多以“国学热”来指称之。同时,鉴于这一波传统文化热潮首先是由民间推动,而且基本上是以民众为主导的特点,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民间的”、“民众的”“草根性儒学复兴运动”。①然而如果适当放宽视野,我们会发现,这一次传统文化热潮实质上具有一种全社会在社会文化心理上对待传统的态度转变的意味。今天的中国人似乎忽然发现了传统的温情,似乎忽然在传统里找到了家园之感。尽管孔子仅仅是个符号,但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成立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推广机构,冠之以“孔子学院”之名,至少已经承认“孔子”是中国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征;而在知识界也逐渐出现了一种以“文化自觉”超越左右的思想趋向,以及以“文化自觉”指导中国理解的学问取向。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知识精英“文化自觉”之集体表达的是2004年举行的两次文化论坛,一是由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发起的“2004中国文化高峰论坛”,论坛发表了著名的《甲申文化宣言》;一是由周凯旋和董秀玉发起,以当代中国最为活跃的知识精英群体为核心成立的“中国文化论坛”,该论坛明确以“中国文明主体性”问题为主旨,并定期召开年会,其对中国知识界之走向必定会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何以会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这样一种对待传统的态度转变呢?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一波关于传统文化的新的热情呢?发生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社会文化脉络究竟是什么?它究竟在何种程度说明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或者说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吗? 实际上,无论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上,还是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或者文化问题的讨论,似乎总是一个时代破题的先导。若仅就改革30年以来的当代中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实际上是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大辩论,其中当然肯定者或辩护者有之,而否定者或批判者却更居言论的优势;90年代初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表面上是海外新儒家研究在大陆兴起和推广的结果,但实际上仍然是80年代文化讨论的意味深长的延伸;而发生在1994年的“人文主义”讨论,诚如甘阳所言,作为首次表达出的对于经济理性带来的当代中国人精神处境的焦虑,可以看作是80年代文化讨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