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贝氏体钢的渗碳特性及渗碳工艺iuxy05sz.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准贝氏体钢的渗碳特性及渗碳工艺贺自强1,程巨强
准贝氏体钢的渗碳特性及渗碳工艺
贺自强1,程巨强2,扬廷清2,康沫狂2 (1.北京福田建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1117; 2.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072)
摘要本文对比研究了si一№一Mo系准贝氏体钢和18Cr2Ni411lA锕的溶碳特性和渗碳工艺.结果表明 准贝氏体钢具有较好的渗碳特性,尤其是优越的空冷淬硬性,并确定了准贝氏体铜的渗碳工艺。 关键词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渗碳工艺
1引言
自Davenport和Bain“在钢中发现贝氏体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在贝 氏体相变理论及贝氏体钢的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各种贝氏体钢相继研 制成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康沫狂教授提出了实质上是低碳马氏体的贝氏体铁索体 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准贝氏体组织的概念”。,利用si对贝氏体中碳化物析出的强烈 阻碍作用,研制成功了si_Mn—Mo系准贝氏体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工艺性能 和良好的经济性。含镍渗碳钢(12Cr2Ni4A.18Cr2Ni4WA,20Cr2Ni4k等)渗碳性能优 良,但该类钢价格昂贵,渗碳工艺复杂。开发少镍或无镍优质渗碳钢是急待解决的 一大问题。目前,国内外所研制的各类贝氏体钢,大都在正火或正火+回火状态下使 用,而将贝氏体钢用于化学热处理领域的研究为数尚少。因此.本文以si—Mn—Mo系 准贝氏体钢为例,通过与18Cr2Ni4WA相比较,对贝琵体钢的渗碳特性和渗碳工艺进 行研究.为贝氏体钢开辟新的应用领域。
2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试验材料
选用研制的准贝氏体钢(1号、2号、3号、4号)及18Cr2Ni4WA钢(5号).见表I。 2.2试样及热处理
①将原材料改锻成中25的圆棒,经700。C,3h退火。③剥层化学分析试样尺 寸为020x120ram,试样经920℃,4h渗碳后快速出炉油冷,然后经650C,4h回火 (18Cr2Ni4lYk钢经650C,4h二次回火)以降低硬度。③准贝氏体钢试样经“920C
×4h渗碳、空冷
×4h渗碳、空冷+180.|C×2h回火”后测定渗层显微硬度,18Cr2Ni4WA钢经“920C× 4h渗碳、空冷+650℃×4h二次回火+830C×40min加热油淬+180℃×2h回火”后测定 渗层显微硬度。
表1试验用钢的化学成分(wt%)
编号 C Si Mn Mo Cr Ni W S P
1 0.25 1.08 √ √ 0.008 0.03l
2 O.17 1.25 √ √ √ 0.009 0.03l
3 O.2l 1 69 √ √ √ 0.009 0.035
4 O.13 2 0 √ √ 0.019 0.035
5 O.18 0.24 0.36 1.49 4.2l O.99 0.009 0.012
2.3试验方法
①用精密车床对渗碳试样进行剥层,剥层深度为0.15mm/层,每个试样剥层13 次。②用CS一344碳硫分析仪测定剥层铁屑含碳量。③用Hx—i000显微硬度计测定 渗层显微硬度,试验力为5009f,试验力保持时间为ISs④在Newphot一2型金相 显微镜上观察显微组织。
3试验结果及分析
3.I 渗层碳含量分布及渗层深度
准贝氏体钢及18Cr2Ni4WA钢经920C,4h渗碳后用剥层化学分析法测出的渗层
碳含量分布曲线如图l所示。渗层最高碳含量、碳浓度梯度及渗层总深度见表2。
一冰Q删如璐}_遐髓
至掺层表面g巨离/mm
图1渗层碳含量分布曲线
表2
表2渗层量高碳含量、碳靠度梯度及渗屠总深度
材 料 1 2 3 d 5
渗层嫱高碟含量(%) 0.86 0.77 0 79 0.24 1,01
碳浓度梯度(%) 0.62 0.61 0.58 0.10 0 84
渗屡总深度(∞) 1.32 l 43 1.28 O.23 1.60
注:1)碳浓度梯度指渗层表面碳古量与心部碳含量的差值
可见.18Cr2Ni4Wh碳含量最高,碳浓度梯度最大,渗层深度亦最大。1、2、3 号准贝氏体钢次之,大致处于同一水平,而4号准她氏体制基本未渗进碳。这表明 18Cr2Ni4WA钢渗碳能力最强:1、2、3号准贝氏体钢渗碳能力较好:4号准贝氏体钢 渗碳能力最差,不宜渗碳。
若不考虑c及其他台金元素的影响,随着准贝氏体钢中Si含量增加,渗层碳含 量、碳浓度梯度及渗层深度呈减小趋势。当Si含量达到2.0%时,渗层表面碳含量仅 为0.24%,渗层深度仅为0.23mm。可见.si明显降低渗层碳浓度及渗层深度,对渗 碳具有阻碍作用。在准贝氏体钢中.加速渗碳的元素Cr,Mo的含量较低t而阻碍渗 碳的元素sj的含量较高,因而表现为渗层碳含量较低,渗层较浅。
3.2 渗碳件表面、心部硬度及渗层硬度分布
3.2.1渗碳件表面、心部硬度 准贝氏休钢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