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平B瓦斯抽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乌东煤矿南采区+500水平B3+6综采工作面瓦斯抽放设计
乌东煤矿南采区位于乌鲁木齐东北部,距乌鲁木齐市中心33千米,位于乌鲁木齐矿区东部,东西两侧分别与大洪沟煤矿、碱沟煤矿相邻,行政区域属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井田中心地理坐标:87°46′北纬43°54′。
目前矿井生产规模为180 kt/a,开采1号、2号、3号、4号、5号、6号煤层,最大深度+400m,开采深度为+500m,属低瓦斯矿井。但随着生产能力加大、开采深度的增加,不排除出现瓦斯异常、高瓦斯浓度区域出现的可能性,为了贯彻集团“先抽后采”的瓦斯治理方针,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稳定矿井产量建立瓦斯抽放系统。
一、编制本设计的依据
1、《乌东煤矿南采区矿井地质报告》。
2、《乌东煤矿南采区矿井2011年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
3、乌东煤矿南采区其他设计资料和基础数据。
4、《矿井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
5、《煤矿安全规程》(2011)。
井田地层
井田内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砂、泥岩层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层,侏罗系地层有:下统的三工河组(J1s),中统的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全区发育。分述如下:
1. 三工河组(J1s)
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井田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岩性以灰色砂岩与中粗粒砂岩互层为主,细砂岩多呈薄层状,矿物成分复杂,富含白云母碎片,中、粗砂岩呈厚层状,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有少量白云母,粒度分选差,斜交层理较发育,底部以一层绿色致密的中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与第四系地层不整合接触,地层总厚400米。
2、西山窑组(J2X)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于井田中部,地层总厚513.77米,倾向西北,为一套湖泊相和泥炭沼泽相沉积,由白、灰、深灰色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与第四系地层不整合接触。
3、头屯河组(J2T)
为河湖相沉积的一套紫红色、杂色粉砂岩、泥岩,厚度为510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与第四系地层不整合接触。
4、第四系(Q)
井田内第四系地层广泛发育,厚度0~30米,侏罗系地层在沟谷地带被冲刷出露外,几乎全为第四系黄土及砾石层覆盖,盖层下部为土黄色粉砂质亚粘土层,其层位自下而上是冰碛层Q3、黄土层Q3、小红沟内的冲洪积层Q4。
二、地质构造
乌东煤矿南采区井田处于八道湾向斜南翼,井田地质构造相对比较简单。
1、断裂构造(节理):
矿井在开采过程中遇见断层很少,断层断距在1~3米,断层走向多为南东—北西向,倾角45°~65°。仅有F1逆断层断距达4米以上,F1见于+660水平东二运输石门的B20和+710水平回风石门的B20,平移断距4米,B15~B19煤层全被切割,该断层初见东二北石门B9北约120米,当时因断层带的水煤泥物冲填巷道,以后又在三个多月的清理中多次冒落,最后只得后退50米,绕道掘进,掘至B16再遇该断层时已能顺利通过。
F1断层上盘煤层因受断裂牵引而局部倒转,倒转幅度越靠近断层越大。+660水平巷道过断层时都有垮落现象,如在东二北石门东翼B18巷道,在距东二北石门170米处遇见一条逆断层,因垮落严重同时伴有较大的淋水而无法通过,只好停止掘进,为此,以后碰到小断层时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密集支护,强行通过。井田里至今没有发现小型以上的断层,基本对矿井的正常开采没有大的影响。另井田内岩层层滑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煤层内的层滑现象更加明显。井田内有两组节理非常发育。
2、褶皱
乌东煤矿南采区井田内的煤层及岩层倾角为87°~89°,产状稳定,无褶皱出现,只是在某些岩层局部发现挠褶现象,不影响生产。
3、岩浆侵入体:井田内无岩浆侵入体。
4、岩溶陷落柱:井田内无岩溶陷落柱。
5、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Ⅰ类。
三、 瓦斯等级鉴定涌出情况
乌东煤矿南采区历年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均为低瓦斯矿井。
附: 乌东煤矿南采区矿井历年瓦斯相对涌出量情况一览表
表1-2
涌出量 类型 矿井瓦斯最大涌出量 年度 绝对量 m3 /min 相对量 m3 /t 1983年 1.13 3.84 1984年 0.83 1.99 1985年 0.32 0.74 1986年 0.98 3.73 1987年 0.24 1.19 1988年 1.56 3.04 1989年 1.65 2.50 1990年 1.76 2.63 1991年 2.56 3.12 1992年 1.25 1.96 1993年 1.85 2.59 1994年 3.12 3.15 1995年 3.3 4.5 1996年 1.98 5.92 1997年 0.76 2.32 1998年 1.15 2.69 1999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