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书样稿.doc

发布:2017-03-28约8.0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 题 报 告 书 题 目 常德市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保障 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周靖霖 学 号 0815401018 系 别 人文教育系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 田光辉 讲师 2012年12月12 日 论文(设计)题目 常德市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选题的目的 自2000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保障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众所周知,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重要的养老形式,而空巢家庭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出现和增多,对这种养老方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空巢家庭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而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迁移,农村家庭的“空巢化”还将进一步加剧,而这些家庭较之于一般家庭,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养老问题。 本研究以湖南常德市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为研究对象,从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政府支持三个方面描述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保障状况,找出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保障的多元实现途径。根据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点,将家庭成员和家庭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助、农村社区服务等传统的非制度的养老保障和由政府提供的社会救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安排结合起来,从而使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真正老有所养。 2、选题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促使我们对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深入思考。目前,国内学界对空巢家庭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而农村里的空巢家庭现象则很少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其实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养老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劳动力转移所引起的空巢家庭;其次,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将继续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种种情况表明,我国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持续下去,这将是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的一个趋势。另外,即使家庭的经济供养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但子女外出打工,空巢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精神慰藉等方面仍然缺乏实际的保护和照顾。综上所述,给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不断探索适合老龄家庭的养老模式,特别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相关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空巢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家庭生命周期说”,“空巢期”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是美国学者PC.默多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的角度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家庭自身的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六个阶段;美国家庭社会学家伊夫宁·M·杜瓦尔提出了与此相类似的家庭生命周期的八阶段说。无论是哪一种学说,学者们都认为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由于本论文的空巢家庭是基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形成的,所以对迁移理论也进行了一些整理:在西方比较有影响力的迁移理论是“推动一吸引”理论,其代表人物柏格、罗达等。该理论认为,人们会自觉地对城乡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做出反应,劳动力会自动通过市场调节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活动正是斥力与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推动一吸引”理论中,农村的推力包括农村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中不断增加的成本,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就业不足等;城市的引力包括较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及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可能。与此理论相关的是拉温斯坦提出的的人口迁移具有规律性,在其发表的《迁移法则》中作者归纳了迁移的七个法则: 迁移与距离的关系、迁移的阶段性等。 (2)国内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就进行过与养老有关的家庭方面的社会调查,并于1947年撰写了《论老年人问题》一文,这是中国社会学界第一次论老年人问题。但国内真正全面地研究养老问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此以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侧重点对养老模式的现状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刻、独到地分析,提出了许多较为新颖并且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和见解。 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除了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