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docx

发布:2020-12-30约6.43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育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研究学生如何教育学生,教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结果.下面是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文第一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自我意识的影响探析   摘要:为了阐明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本文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将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300名大一新生作为实验组,将昆明同类型院校的300名大一新生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学生进行正常的大学课程学习,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传统文化学习干预。对比观察传统文化学习干预前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的私我意识显着升高(P0.05),说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养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建议,以期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用的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生; 自我意识;   1 传统文化教育与自我意识的研究概述   1.1 传统文化与自我意识的定义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五千年来思想家提炼出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的精神成果总和[1]。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包括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公我意识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价标准。私我意识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李叶枫认为,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提高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2]。另外,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与风貌,展现一种稳定而延续的思维方式和稳定的价值观[3]。从这个概念出发,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可作为大学生国家文学教育的关键部分。   1.3 自我意识的研究现状   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不同学者针对大学生进行了研究。李海荣认为,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环境的变化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分化,自我意识矛盾不断激化,因而,大学生需要专业的心理指导[4]。陈艳红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出现了自我中心、自卑、自负、从众、虚荣等与校园环境有关[5]。张季屏认为,校园环境的改善主要由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负责,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者[6]。于光辉也认为,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获得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7]。   2 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   2.1 研究对象   以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和昆明其他同类型院校的各300名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以实验法为主,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为辅的研究方法。(1)实验对象与分组:随机选取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大一新生300名为实验组;随机选取昆明市内同类型院校大一新生300名为对照组;(2)教学内容: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年的传统文化学习干预,干预内容包括:(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必修课,每周两节课,每节课50分钟共100分钟;(2)早自习和晚自习朗读和背诵《弟子规》《大学》《中华孝道》等经典篇章;歌唱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和爱国歌曲,如《礼运大同篇》《我和我的祖国》等;(3)每周三晚上19:30~21:30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电影赏析;(4)不定期举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朗诵大赛、校园孝男孝女评选活动、全校学生成人礼活动的举办等。对照组进行正常的大学课程学习;(3)测试量表与测试方法:用2007年我国学者蒋灿修订的自我意识量表来测定样本自我意识的各项指标。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前后测,采集数据;(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分析两组样本前测和后测数据,得出结论。   2.3 研究结果   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前后自我意识得分比较结果见表1,显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后,大学生的私我意识显着升高(P0.05),而大学生的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大学生进行正常大学生活学习一年后自我意识的得分比较见表2,显示:大学生在接受正常的大学生活学习一年后,自我意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自我意识改变程度的比较见表3,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方面的改变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的私我意识改变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