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思想及其对艺术实践研究意义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践思想及其对艺术实践研究意义
摘要:“实践”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里主要是在价值论或认识论的领域内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了本体论的一维,并将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结合,是研究艺术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艺术实践是以人为中心的出于实现人的类特性需要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对艺术存在的形而上的追问,同时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它既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欣赏主体的人生实践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实践;艺术实践;西方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
从实践论的视角来研究艺术,就是不再把艺术仅仅当做对现实的机械的复制或创作主体的情感宣泄,而是强调艺术对人生的介入,把艺术当做艺术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的一种实践方式或人生方式,从而使艺术能更加切近现实人生。但是,由于“实践”概念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多义的词汇,所以,在运用实践的思想来分析艺术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澄清。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含义、“艺术实践”概念本身及其对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尤显重要。
一
“实践”概念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早已出现,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主要是在两个领域内使用:一是价值论领域,二是认识论领域。这两个维度在康德的哲学中被称为道德地实践和技术地实践。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区分说:“如果规定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一个自然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技术地实践的;如果它是一个自由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道德地实践的。”而像“那些艺术的和一般技巧的规则”,就是技术地实践的规则;道德地实践则是基于“超感性原理”“只是自由概念借助形式规律使人得到认识。”从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来看,分析艺术技巧实际上就是对“技术地实践”规则的分析;而要求艺术的道德功用实际上就是要求艺术具有“道德地实践”的成份。艺术理论如果只注意到艺术实践中的某一层面的内涵,其结果就会在研究艺术本质时执于一端而忽视掉另一维度。
一是艺术研究往往被认为是对创作中的“技能”的研究,强调艺术就是技艺。如亚里士多德把“实践”视为伦理学的范畴,但谈艺术时却是把它视为康德说的技术地实践的。《诗学》中提出:“假如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摹仿的形象,那么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的作品,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技艺是决定艺术价值高下的主要原因,这是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受他的影响,艺术理论的研究重点就放在了艺术通过“摹仿”中介与对象达到了何种的相似性,从而使艺术理论研究局限于认识论的领域。这一思想对我国文艺理论研究影响尤为深远。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在强调要重视“艺术的实践意义”时,就有把实践理解为与“知”相对的“能”(技能、技巧)的研究的局限。
二是艺术研究在一些艺术理论里被视为是对艺术的价值研究,强调艺术实践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拉曼?塞尔登在《文学批评理论》一书中列举出了柏拉图、约翰生、菲利普、雪莱及前苏联的日丹诺夫等一长串的名单证明了这些可以称之为“道德”传统的理论是欧洲的一大理论潮流。这种理论“要求一个作家遵循一个明确的价值体系或社会准则的种种方法。这种方法拒绝给予文学文本脱离道德形式要求的任何程度的自由”。也就是把艺术实践等同于道德实践,要求文学文本是一种道德的载体,其目的是提升读者的道德水平。我国在引入苏联的艺术理论后在长时期内都受到这股思潮的左右。它与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合流,出现了“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学为政治服务”这样一些极端的理论。这就使得文学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工具性,文学理论研究无法走向独立的言路。
而就我国文艺理论的现状而言,理论界在运用“实践”概念时还存在立场不同的情况:如有的学者强调实践论是实践本体论与实践认识论的统一,并把这作为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有的学者则突出实践对于人造物的本体意义,艺术是人造物,所以实践对艺术也具有本体的意义;而有的学者则主张只采取价值论的立场而不是本体论的立场,提出艺术的实践本性主要在于充实和强化人生实践的内部环节。这些理论虽极力想纠正西方传统哲学实践观的缺失,但可看出它们在强调实践的某一维度时在不同的程度上忽略了其它维度。
二
传统哲学实践观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两个维度对于我们认识艺术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技艺地实践”和“道德地实践”实际上都是艺术实践所应有的内涵。但我们也要看到本体论一维在西方传统的实践观中是缺失的。其原因在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主要是一种物本体论(如古希腊泰利士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或精神本体论(如理念、绝对精神等),而不是实践本体论。由亚里士多德树立的“实践的知识是比哲学的知识低级”的看法一直是西方传统哲学对实践的态度。康德虽然把实践的地位置于知识之上,但由于他的重心在于“知识如何可能”,即寻求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