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贮藏期实腐病及其病生理和防腐保鲜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板栗贮藏期实腐病及其病生理和防腐保鲜研究的中期报告
本研究旨在研究板栗在贮藏期间可能出现的实腐病,探究其病生理特点,以及开发防腐保鲜技术。
一、实验方法
1.1样品采集与处理
本实验选取了20个有实腐病可能性的板栗样品,分为两组:一组放置在常温下(约20℃)进行贮藏,一组放置在冷库中贮藏(约4℃)。每隔三天取一组样品进行观察和记录。
1.2实验设计
观察板栗贮藏过程中的实腐病发生情况,记录病斑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并采集病斑和健康组织进行细菌和真菌分离鉴定。
1.3病理解剖与生理指标检测
采集板栗样品进行病理解剖和生理指标检测,包括果皮厚度、水分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
二、实验结果
2.1实腐病发生情况
对于放置在常温下的板栗,三天后即开始出现病斑,7天后约有一半的样品受到严重感染,果实表面呈现黑色,病斑硬化、干燥,质地粘稠。而放置在冷库中的样品,实腐病发生情况较轻微,病斑表面发白,颜色较淡。
2.2细菌和真菌分离鉴定
从实腐病斑中采集的样品经细菌和真菌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在实腐病组织中鉴定出了一些变形菌属、链球菌属、白色念珠菌等病原体。
2.3病理解剖与生理指标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实腐病斑部位板栗果皮变薄,水分含量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糖含量下降,且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实腐病引起了果实营养成分的流失和代谢变化,从而影响了果实品质。
三、防腐保鲜技术探索
3.1温度控制
在实验中发现,板栗的贮藏温度对实腐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板栗放置在冷库中能够有有效地抑制实腐病的发生。
3.2食品保鲜剂处理
在实验中发现,利用一些食品保鲜剂(如VC、硫代硫酸钠等)能够有效地抑制实腐病的发生,且不会对板栗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
3.3生物控制
还有一些研究尝试利用生物控制的方法来防止板栗实腐病的发生,该方法将一些具有抑菌作用的细菌或真菌应用到板栗上,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抗菌物质,从而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
四、结论
本实验对板栗的贮藏期实腐病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实腐病的发生情况和分离鉴定病原体,初步探究了该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在防腐保鲜技术方面,本实验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控制实腐病发生的方法,通过温度控制、食品保鲜剂处理和生物控制等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实腐病对板栗贮藏的影响,延长其保鲜期,提高板栗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