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筹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筹资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从多角度、多方式上拓宽我国企业的筹资渠道但作为现代企业基本融资渠道之一的企业债券筹资却始终在我国发展缓慢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筹资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筹资的一些建议关键词企业债券;融资方式 一、我国企业债券筹资现状目前我国企业债券还仅仅是企业融资一种补充手段不作为企业正常融资的主要渠道因为只有少数企业经过批准后才可发行企业债券与此同时企业债券一般都采取固定利率且国务院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的40%”所以企业债券的利率并不高市场上除了铁路、三峡等信用等级极高的企业债券比较畅销之外投资者对其他企业债券的购买都比较谨慎到2000年底中央及地方企业债券余额约为900亿元只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1%左右如果按流动资产额计算也只占流动资产的2%左右企业债券市场相当狭小2002年是我国企业债发行的高峰年全年累计发行总量达到290亿元但与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相比仍相去甚远此外从挂牌上市的企业债券来看企业债券不仅上市规模小、而且品种少、流通性低到目前为止在深交所、上交所挂牌发行的企业债券个数只有不足三十只其中还包括了十只可转换债券二、当前我国企业债券筹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发行审批管理体制有缺陷一方面企业债券的审批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形成了“有人批无人管”、“只管发行不管对付”的局面根据《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发行企业债券的审批程序是“计委负责审批项目人民银行负责履行手续”在项目获得审批通过以后计委不再负责任何有关企业债券发行后的监管工作使得对企业债券发行的事后监管工作严重脱节导致大量的旧企业到期无法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与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相比企业债券市场缺乏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可操作性因此国家在当前政策上倾向于发展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对企业债券市场采取了严格的额度管理制度并且限定了企业债券的最高利率这不仅使得企业债券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而且出现了一些无法获得额度的企业私募债券的现象(二)企业债券的规模小、种类少、期限结构不合理首先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较小虽然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发行量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92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83.71亿元但总的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额占国债发行额和GDP的比重较低自1994年以来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占国债发行额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到20%之间占GDP的比重不到1%不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其次从一般意义上说企业债券的种类很广例如迄今为止在美国市场上共发行了25种不同种类的企业债券但在我国发行的企业债券中主要是普通企业债券以及少量的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的种类十分有限这严重限制了不同偏好的投资主体进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此外在我国发行上市的企业债券中以短期债券为主中期债券次之长期债券几乎没有还款期大多集中在2至5年债券期限结构非常不合理(三)二级流通市场发展缓慢和不匹配的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的流通体系尚未健全企业债券长期处于“有发行、无交易”的状态尤其是地方发行的企业债券从发行市场来看基本以区域性市场为主即地方企业债券一般向当地投资者出售但从流通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上交所和深交所这种设置反映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不匹配事实上由于政策原因大量地方债券是无法实现易地交易的与近几年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迅速发展相比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缓慢使得企业债券交易呆滞几乎没有流动性这无疑会加大投资者对于企业债券的风险预期纷纷回避购买企业债券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发展更显得无力(四)信用评级制度不健全目前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评级机构设置不合理、过多依赖于行政单位、中介机构与各方的利益没有完全脱钩等因素使得信用评级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各种中介机构的评级方法不统一、由于评级指标设置不科学、各评级机构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使得评级结构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总的来说信用评级工作比较混乱这既不利于投资者对于企业债券信息的识别也不利于政府对于企业债券的监管此外由于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存在企业为了保证发行成功以各种补贴方式提高给中介机构的报酬使得暗箱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五)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和担保机制市场监管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发行债券企业的信息披露问题上目前企业一般只在发行债券时进行信息的披露而在债券发行期间基本上不披露信息加之债券二级市场尚未建立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有效地传递企业信息这使得投资人的风险大大增加了一旦出现发行人无法按时兑付的问题将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最后还得由政府出面加以解决此外虽然一部分企业在发行债券之前找到了担保企业但是由于担保企业法制意识淡薄经常出现拒不履行担保义务的现象最后不得不对簿公堂打一场旷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