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硕士论文开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部分 论文题目 后现代视野下的儒家科技观
第二部分 论文内容
“后现代”作为对“现代”的反动和超越,对西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科学的影响最大,因为,科学是“现代”的主要标志。经过后现代思潮的颠覆运动,西方社会到底是“倒退了”还是“进步了”?(后现代主义者反对“进步——progress”这个词语)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些,应该说是“进步了”。“进步”的观点是基于我们能够较好把握的“历史主义”思维方法的。
事实上,“后现代”一开始就遭到“现代”的反对,只是因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确实有其自身的很多可以致命的缺陷,同时,也因为“后现代”也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才使“后现代”思潮得以席卷全球,风靡一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至今还深刻的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同时,“后现代”思潮本身也早就分出“激进的后现代(否定的后现代)”、“建设性的后现代”和“庸俗的后现代”。虽然“激进的后现代”主张“一破到底”,但它仍有其“否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建设性的后现代”主张“破中有立”,有“折中”、“调和”“保守”的嫌疑,但它确实有“稳定”、“贵和”、“和谐”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个“大国”的中国,自然也受到了来自“后现代”的巨大影响。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极为迅速。那么,具有强大的“否定性”的“后现代”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怎样呢?再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性”似乎格格不入的,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遭遇“后现代”后,又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站在“新全球化”的观点上来看待问题。
怎样使我们的“传统儒学思想”和近代的“新儒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社会主义”以及“全球主义”相结合,走出“后现代”的迷宫,走向更为灿烂的“未来阶段”,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试图就这方面作一些探讨。
第一章 后现代概念脉络
第一节 “后现代”一词的来源极其背景
一 后现代是反历史主义的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后现代是反历史主义的。一方面,他们否认传统文化所确认的历史秩序,否认存在着某中有方向、有目的和意义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他们也反对启蒙运动以来基于历史主义所提出的“进步”(progress)的口号和基本原则,反对将历史看作“规律性”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者也反对传统的时空观,反对各种将历史和时间当成连续不断的流程的基本观点。
但是,就我们现在所能运用的比较有效的思维模式言,我们只能首先用逻辑顺序来界定和把握“后现代”这个概念,我们和我们前人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以及目前能理解并可能接受后现代观点的后人们,他们所具有的文化知识背景及其思维能力,都首先是建立在时间逻辑顺序上的,因此,尽管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历史主义的时间逻辑顺序,但我们只能先按照这种历史逻辑顺序来把握这个概念。“比较可行的选择是由此刻正活生生的生息劳作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男男女女来承担这个重任,而这些男男女女的思想又很难跳出现代思维方式的围城”——王治河。《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前言,12页。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历史主义只是反对传统文化中历史顺序,反对方向性,目的性,意义性,反对进步性和规律性,反对传统的时空观,反对各种将历史和时间当成连续不断的流程的观点,而作为一种纪录事情发生、发展方法、手段的时间进程来说,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反对它。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者自由他们自己的时空观,即,时空结构并非是单向连续的,而是单向、逆向、多向重叠的。
所以,作为历史范畴的“后现代”,不是已经过去了的时代,而是一种“现在”,一种“将来的过去”。作为一种“现在”,后现代并不一定发生在特定的时刻,而是可以发生于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只要它符合后现代的特征。
作为历史范畴的“后现代”,具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中曾经发生过符合“后现代”特征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段;另一方面,是特指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现代性高度发展而产生一系列典型后现代事件的西方当代社会历史阶段。
二 “后现代”概念的历史分期
1870年前后,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查普曼就曾提到过“后现代绘画”一词,用来指称那些据说比法国据说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还要现代的和前卫的绘画作品。——张志斌 7。
1875年,后现代和现代的界限,因为这一年被认为是西方国家从民族国家的观念过渡到全球互动的政策的转折点,——高宣扬 24。
1917年,德国哲学家鲁道夫·潘维兹可能是首先用“后现代”这个词来描述西方文化的怀疑轮,一个来源于尼采哲学的课题。 蔡仲 64。 张志斌, 7。
1934年,——蔡仲, 64 。
1939年,——蔡仲, 64。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文学,美学。——蔡仲,64, 65, 张志斌,8, 9 ,10, 11。
20世纪60——70年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