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课程紧急通知-辅仁大学心理学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8
「多層次反思所建構的社會生活」課程模組說明函
各位社會系及心理系的同學們好:
熱騰騰的一組新開課程上桌了。
開課之所以顯得如此倉促是有原因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及專長培育計畫」辦公室新近公布審核結果,社會系與心理系聯合組成的教師團隊所提出的「多層次反思所建構的社會生活」課程模組案榮獲全額補助!由於競爭者眾,計畫審核時間遠超過預期,因而未能如原訂計畫於上學期末召開本課程模組的選課說明會,權宜之計,特以此函件向同學們說明本課程模組之系列課程,歡迎同學們踴躍選課!
一、本課程模組計畫之理念
1. 從「知識直接應用」到「自主評估知識之效用」
在二十一世紀初發生的高等教育人才失業問題為全球性現象,高教畢業隨即落入到弱勢工作者的邊緣地位(marginalized workforce) (Maynard Ferdman, 2008)。各國政府紛紛謀求對策,進行高等教育改革,意圖解決一連串問題,如生涯未定、高失業率、學用不相符等問題(彭森明,2010)。但衡諸政府的各種補救措施,及社會的主流意見,均趨向於期待學習主體進入專業技能-就業的邏輯(學習第二專長、多取得證照)回應整體高教問題。然此作法並未大幅解決青年就業議題,反而造成部分學科學生面對世界的焦慮。
在高教分類中大抵可分為文理—專業學門,若一昧強調專業技能—就業之關聯,將使文理學門不斷屈就,甚至放棄學門之核心知能,改採其他以專業技能為導向的知能學習,以符應專業技能—就業的系統連結。
除此之外,文理學門(尤其是社會科學中的一些學門)是否已無法協助學生面對未來的職涯處境?其實,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單一的專業知識已不敷應付長達數十年的工作挑戰。不只是學生,包括教師,在其一生的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將知識沉澱為兩種,一種是具有時間性的專業知識,另一種則是長時期的潛在知識,能不時地被學習者意識到其效用。後者或許可以德文的Bildung(陶養之意)一字形容,它涉及到認知的開放能力,使人得以終生面對不同的環境挑戰,並發展出不同的生存技能。
因此,這類知識不能以就業、職場需求加以評判,反而應該從學習者的終生學習角度出發,思考哪些能力是他在任何時空條件下皆需具足的,不論是在職場或是職場之外。尤其重要的是,大學教育還必須思考:學習者在日後如何(有能力)自省及評判自己所習得的能力。換句話說,學習者不只是習得專業能力,也能對之反省及評估,是否有助於自然環境、族群共存等等更高等的倫理價值?或者是否有助於他的生命成長?
2. 二階知識之生產,及從解決問題走向建構問題
相較於傳統上被社會定位為有利於就業的專業知能(我們可稱之為一階知識),本課程模組則強調協助學生生產二階知識。在一階知識的角度來看,學科知識的價值可以表現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當知識、市場皆已全球化,以不可預見的方式四處流動時,課堂裡所謂的「問題」可能只是學科知識所出的演練題,不一定能符應外界多變的處境。建構理論認為,問題總是來自認知者的建構,而非來自外界。據此,二階知識的重點不在於培養練習題的解答能力,而是建構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後者的工作的難度遠遠高過前者。創造一個眾人接受的問題等於創造了一個論述世界,它能引發參與者的好奇與熱情,重新集結智力的、精神的、實作的資源,改寫過去的思考方式。所以,好的問題往往比答案更能具啟發的效果。換言之,在一階知識下,也許可以假設知識具有累積性,愈是多學科的知識累積,愈能保證日後生活、職場上的成功,但從二階知識來看,橫跨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習者要在不斷往返之際,學習如何為原先的領域提出前所未見的問題,即一種具生產性的問題。這種能力與其被簡化為負面的、否定性的、或解構性的,毋寧說是類似於Actor-Network 理論所說的世界改寫。
圖1 計畫理念
二、課程設計理念
1. 雙重層次知識並重。此課程模組雖是以一階的知識為反省對象,但課程參與者仍需具備完整的一階基礎知識,否則易流於空談,更遑論為之注入新的運作方式。因此本課程首先須介紹一階知識的基本理念與方法原則,例如社會科學的研究調查方法、諮商的知識與應用原則、知識份子的社會實踐方式等等。之後,引入對應於一階知識的二階反思知識(如Smithson, Bourdieu, Elias, Watzlawick, Keeney)。
2. 跨科際的知識流動。社會學與心理學兩者雖同樣關注社會與個人,但卻有不同的出發點,前者視個體為社會建構之結果,後者視個人心理為獨特自主之領域。兩者的差異看似不相容,甚至會使學生陷入兩難的立場。但若能善用此差異,則能使學生練習以自己的方式互補兩造學科之盲點。兩系的學生不僅習得各自專業領域的反思方法與應用之道,更能藉由討論、實作,來回地橫跨不同的視角。
3. 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