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市场结构分析----以山西煤炭重组为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 要
煤炭产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构
成中占了大约 70% 。我国多煤少油的自然能源格局决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
内,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不会动摇。我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
国,其能源消费占全球总量的 10%,并且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据预测2010
年我国煤炭的需求量可能达到 28-33 亿吨。因此,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
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个特殊的地位决定了煤炭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
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以山西煤炭资源重组为案例,分别论述
我国煤炭市场结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山西长期以来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能源生产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
的25% ,在2009 年以前一直是煤炭产量最高的省份。但是,山西的煤炭产业存
在着国内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
低,煤炭企业呈现恶性竞争的局面,整体利润水平偏低,煤炭资源利用率低,
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因为山西省煤炭产业集中
度低,煤矿中乡镇煤矿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 30 万吨及以下的煤矿占矿井总
数的 80% 以上,从而导致了全省煤炭产业市场竞争的无序和低效性。
为了扭转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格局,就必须实行大集团战略。
横向比较国际煤炭企业,他们都实施了战略性重组,建立大型煤炭销售跨国公
司,并且生产趋向集中化、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进而降低成本,增强市
场竞争力;从市场结构来讲,煤炭资源重组可以有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小而分散的煤炭企业大多实行粗放式经营,其煤矿平
均资源回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因此,煤炭产业资源重组具有着其必然性。
因此,政府部门从政策角度对煤炭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早从 1998 年
起,国务院就做出了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矿的决定,试图将煤炭产
业的发展由无序纳入有序的轨道。尤其是 2008 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
4
于下达“十一五”后三年关闭小煤矿计划的通知》及 2009 年 8 月国家安监局等
14 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煤炭整合做
出了具体的任务指标,要求到“十一五”期末把全国小煤矿数控制在 1 万座以
内。这恰恰赐予了地方政府执行重组整合任务的一把“尚方宝剑”,同时,也
从根本上为想做出政绩的地方一把手们和负责煤矿安全的官员增加了动力。
但是,由于山西在我国煤炭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它的一举一动
都会对整个煤炭市场的供应产生很大影响。为了保障煤炭的短期供应平衡,择
时是至关重要的。在全球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并对煤炭市场造成重大冲击的同时,
也为山西煤炭资源重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金融危机一方面大幅减少
了下游行业对煤炭的需求,有利于缓解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也降低
了煤炭企业的盈利空间,为整合重组减少了阻力。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行下,在从去年 4 月份开始至今不
到一年的时间里,进展迅速。省内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
成果:全省煤炭行业办矿主体由 2200 多家减少到 130 家,矿井数量由 2598 座
减少到 1053 座,年产 30 万吨及以下的煤矿全部淘汰,形成了中煤、阳煤、晋
煤、同煤、潞安、焦煤、山西省运销和山西省煤炭进出口这八大煤炭企业集团。
并且,整合的积极效果在年底就已经初现。全省煤炭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9 年煤矿事故起数下降 40% ,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 0.328,相当于
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煤炭企业的这次大规模重组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产业
集中度,有利于大型企业集团对市场数量和结构的把握,使煤炭需求与总量供
给基本匹配,进而保持煤炭总体价格的稳定。
在定性的分析了山西煤炭资源重组的必然性、有利条件、契机及目前获得
的成果之后,本文接着对煤炭整合的收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古诺模型分析
多寡头市场中大规模的企业整合重组带来的利润改变。模型的结果证明无论是
线性需求古诺模型还是双曲线需求古诺模型,整个煤炭行业的利润都随着行业
内企业数目的减少而增加。除此之外,在双曲线需求古诺模型的框架下,得出
只有大多数企业,即 56.574%的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重组才能产生协同收益,
重组才是有利可图的结论。这从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