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讲座方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2年修订的《农业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成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006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在WTO开放条件下和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业新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 1、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劳动者基于同类商品生 产经营的共同利益,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 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按照合作社原则组 成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一个有限责任制的企业法人。 2、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主要以农民为主体,由农民 或社员根据“民主管理”原则进行合作事务和经营活动的一 种组织形式。 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按照行业或生产经营同类农产品的产业链联合起来的业缘性合作经济组织。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 一是民办性。“民办、民管、民受益”是其原则和宗旨; 二是合作性。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中明确规定; 三是专业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专业生产为基础,以某一类专业产品为龙头而组织起来,并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而发展; 四是产权明晰。 (二)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适应拓展经营领域、延伸产业链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自发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自发发展和政府支持态度逐步明朗化的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末期,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积极组织试点相结合、加强部门作用和重视制度化建设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逐步进入全面推进和深化的时期。 按照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的统计,2008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15万个,其中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分别占85%、10%和5%。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 其一,部分地区加快发展,但总体发展态势仍然很不稳定; 其二,产业依托性趋于显著,但总体覆盖面小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其三,单个组织的服务功能逐步增强,但增强服务功能仍是任重道远; 其四,运行和发展的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异质性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其五,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但服务领域专业化和延伸化并行发展的特征正在加快显现; 其六,区域差异性比较显著,但区域差异的复杂性仍然比较严重。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 一、发展慢; 二、产业依托性小; 三、服务功能几乎为零; 四、不规范; 五、集中于生产阶段多。 近期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3个: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深入推进,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环境; 二是入世效应的逐步释放,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大,并逐步具体化。 在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以下5种组织模式: (1)邯郸模式。其特点是“官民结合”,由政府及有关涉农的技术经济部门选派少量骨干,与农民一起共同组织“农业服务协会”。按服务功能和产品类别不同,分别成立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综合农协主要为农户解决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专业农协侧重围绕主导产品发展,办一体化经营的实体,为专业农户提供服务。 农民植保协会,隽水机防专业合作社属于这类。 (2)莱阳模式。其特点是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及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需要,组织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民是兴办合作社的主体,同时发挥国合流通企业和农口服务部门以不同形式参与兴办合作社的作用。 新科水稻专业合作社属于这类。 (3)宁津模式。其特点是在培育农民组建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上实行两步走的步骤,即:先以“农民合作协会”形式组织起来,作为初级阶段,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再建立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我县基本属于这类模式居多。 (4)安岳模式。其特点是以一种农产品为纽带,成立股份合作制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现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 阔田蔬菜专业合作社属于这类。 (5)江山模式。其特点是农民联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