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及监管机制问题探究.doc

发布:2017-06-05约3.0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及监管机制问题探究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本文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提出建立政府监管责任机制方案。政府要在监管体系、监管流程和监管标准上加大力度,真正做到从严监管、从重处罚,同时加强民众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社会监管机制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机制 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238-02 近年来,不安全食品问题屡次曝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监管部门虽然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但劣质食品依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一、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2012年有两组数据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一组是调查数据:80.4%的人对食品没有“安全感”;一组是检测数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我国食品检测合格率超过90%。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数据,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开展进行专项整治,2009年专门颁布《食品安全法》,2010年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011年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2年,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2013年6月对首部《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2014年12月,食品安全法修订增加了关于食品贮存和运输、食用农产品市场流通、转基因食品标志等方面内容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政府监管执法力度不够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的监管职能出现空位现象,不能有效规范食品安全领域。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价格和竞争机制不完善,凭靠市场运转是无法在食品安全领域作出正常调整的。央视曝光过河北省昌黎县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条龙假酒产业链。对于制造假酒行为,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管形同虚设。由于政府在治理和监管上存在疏忽,食品安全管理出现真空,导致食品安全缺少规范化、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不到位,同时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机制,监管执法力度不够,才让产品躲过重重关卡 (二)食品流通中信息不对称 部分食品经销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不关注食品安全,根本无视消费者的健康,销售给消费者违规商品;部分生产厂家玩弄偷天换日的把戏,在申报相关安全标准认证时,能够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但在获得资格后,安全标准就如虚设,追求利益最大化,肆意生产劣质产品,消费者无法察觉食品的质量问题,从而造成利益与身体的损害。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会将质量好、成本高的食品挤出市场。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化学物质的添加,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消费者很难通过外观辨识食品的安全品质,在信息的知情权上处于劣势,生产经营者会利用信息优势,将那些问题食品销售给顾客,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食品安全检测秩序混乱 安全标准混乱实际上是检测体系和市场检测手段跟不上。检测设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的投入。过去抽检要收费,检测部门的积极性很高,现在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抽检都应该是免费的,抽检的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经费不足,有关部门也能省则省。在日常抽检过程中有些食品变成了“免检”,常年不需要检验;有的菜市场可以说是基本无检测,即使有检测,检测率不高,检测出问题也不了了之。检测体系不完善在于检测机构不健全,监督管理人力不足和素质不高,用于检验的设备与检测技术严重不足 (四)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消费者在生活消费中缺少食品安全意识,没有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选择购买食品时,为了节省时间不会特意到正规大型超市,选择信誉度好的企业生产的食品,也经常不会查看食品包装标志是否齐全,不注意食品生产日期和失效日期,没有优先购买标有“QS”标志食品的意识,相当一部分劣质食品就是凭借着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消费者缺乏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购买食品时不会主动索要发票等购物凭证,购买的食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向有关部门申诉、举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三、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监管机制的对策 (一)形成全方位食品安全监控机制 要形成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控机制非常必要,拥有统一的食品安全等级,逐步建立多层级的安检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制,保证消费者放心食用。对达不到安全标准的企业给予处罚,保证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化和规范化。监控机制包含评级系统、反馈系统等在内的质量信用体系。对执法单位也能做到监督,严防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推进制度建设,形成社会监督机制。在养殖、屠宰、检验检疫、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上要加强日常管理,采取无缝对接,有序衔接,避免防线形同虚设。也可以发动公众的群体力量加强监督,可以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惩罚力度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