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西省九江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pdf

发布:2020-07-14约3.3万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西省九江市 2017 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 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 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 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 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 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 《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 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 等。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 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 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 《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 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 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 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 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 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 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 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 巫觋”。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 及楚人信巫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 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 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 《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 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 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 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 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 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 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1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 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 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 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 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 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 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 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 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罗老病重期间还牵挂着《中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