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4章 燃料和燃烧2014.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四、燃料热值与混合气热值 1、燃料热值:1kg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燃料的热值。 高热值:包括水蒸汽凝结后放出的汽化潜热; 低热值:不包括水蒸汽凝结后放出的汽化潜热。 2、混合气热值:单位数量的可燃混合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kJ/kmol; kJ/kg; kJ/m3 理论混合气热值:单位理论混合气所放出的热量 发动机中每循环放热量取决于混合气热值(单位体积),而非燃料低热值所以烧E10时合理增加喷油量在发动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动力性相差不大。 低热值 理论混合气热值 汽油 44000kJ/kg 3750kJ/m3 乙醇 27000kJ/kg 3660kJ/m3 * §4-4 燃烧的基本知识 燃烧过程:着火阶段?燃烧准备过程 燃烧阶段?放热过程 一、着火理论 着火过程:指混合气自动加速反应,产生升温,最终某一时刻某一位置出现火焰的过程。 特点:有明显的光和火焰效应 着火理论(方式):?着火热理论 ?链锁反应理论 ?点燃 自燃理论 简单了解,内容多 * 设:容器中总分子数n; 超过活化能E的活化分子数n*; 则 按照能量分配定律: R:气体常数; E:活化能; T:绝对温度 可见,T?时,活化分子所占比例?,化学反应加速 反应速度v: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出现的氧化产物的分子数,与n*/n成比例,即 1、着火的热理论 加热一充满空气和燃料混合气的容器 受热燃料分子和氧分子动能?而相撞 活化分子相撞能量反应活化能E时,打破化学键而引起化学反应 * 燃料氧化反应放热速率与氧化反应速度成比例: C2:与分子的反应热及气体的压力有关的系数 反应时单位时间内向容器壁的传热量为: A: 与容器材料、形状及气体导热率有关的系数 放热率=传热率 放热率传热率 热不能积累 dq1/dtdq2/dt,反应可继续,但v? * Tc 着火温度Tc =临界温度 反应压力的影响: 容器不变,?压力,混合气密度? ,虽n*/n不变, 但混合气中n*的绝对数?; ?反应速度? ; 氧化反应放热量? ; ? dq1/dtdq2/dt; ?热量积累?着火。 * 结论: TC与混合气的物理化学性质、环境温度、压力、容器形状及散热情况有关; 同一种燃料,因条件不同, 着火温度不同。 临界Tc与压力pc明显影响 着火域; pc低时需要?Tc。 * 存在混合气浓度的着火界限;随温度和压力?,着火界限加宽,但有限。当温度和压力低于临界值时,无论在什么浓度下,均不能着火。 上限 下限 * 在低温、低压区着火规律与 高温区完全不同?存在着火半岛。 蓝焰期:甲醛的支链反应而产生CO;辉光较强,p、T?;持续期短 热焰期:CO+氧生成CO2?爆炸性热火焰,释放大量热 冷焰:过氧化物分解成甲醛,并积累 低温多阶段着火 冷焰诱导期?1: T低反应缓慢,形成过氧化物 烃燃料低温下着火过程(光谱分析): 冷焰?2-蓝焰?3-热焰?4三个阶段。 * 烃燃料低温低压时的着火规律:退化支链反应的结果?低温多阶段着火。 烃燃料高温时:甲醛退化支链反应不经过冷焰期,而直接进入蓝焰-热焰期,因蓝焰-热焰期很难区分?高温单阶段着火。 高温单阶段着火 高温时:甲醛退化支链反应不经冷焰,直接进入蓝焰-热焰期。 * 2、 链锁反应自燃着火理论 烃的氧化反应:始末 最终燃烧产物,经一些列中间产物反应的结果; 中间产物形成过程?活性中心、反应物再生 ?链锁反应 自由原子或自由基 H、O、OH等 * 链锁反应机理: 链引发:反应物受某种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自由原子或自由基——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 链传播:自由原子与反应物作用,推进反应,产生新的自由原子的过程; 直链反应:一个自由原子生成新的一个自由原子,反应恒速; 支链反应:一个活性中心同时生成两个以上的活性中心,反 应加速?引爆 链中断:活性中心与缸壁、惰性气体相碰撞—无效碰撞,不再引致反应。 * 链锁反应特点: 1)诱导期?i:积累活性中心过程,量变; 2)链爆炸的原因,是能激发活性中心,不一定高温; 3)反应自动加速;随温度急剧增高(A~B);随反应度浓度的减少而降低(B~C) 4)加入惰性气体时, 反应速度迅速下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