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6140车床夹具抜叉说明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录
一.零件的分析 …………………..………1
零件的作用 ……………….…....1
零件的工艺分析……………..…....2
二.工艺规程的设计………………..…….…3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3
基面的选择……………….…....3
制定工艺路线……………….…..3
机械加工余量 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5
确立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7
三.夹具设计………………………..…...13
(一) 定位基准的选择.............................
(二) 切削力和夹紧力计算.........................
(三) 定位误差分析..............................
(四) 夹具设计及简要说明........................
四.参考文献……………………..…..….15
五.附 图………………….….…..….17
一、φ25孔与操纵机构相连,二下方的φ60半孔则是用于与所控制齿轮所在的轴接触。通过上方的力拨动下方的齿轮变速。两件零件铸为一体,加工时分开。
零件的工艺分析
CA6140车床共有两处加工表面,其间有一定位置要求。分述如下:
1. 以φ25mm孔为中心的加工表面
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φ25H7mm的孔,以及φ42mm的圆柱两端面,其中主要加工表面为φ25H7mm通孔。
2. 以φ60mm孔为中心的加工表面
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φ60H12的孔,以及φ60H12的两个端面。主要是φ60H12的孔。
这两组加工表面之间有着一定的位置要求,主要是:
φ60孔端面与φ25H7孔垂直度公差为0.1mm.。
16H11mm的槽与φ25H7的孔垂直度公差为0.08mm。
由上面分析可知,加工时应先加工一组表面,再以这组加工后表面为基准加工另外一组。
二、工艺规程设计
(一)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为HT200。考虑零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又比较简单,故选择铸件毛坯。
(二)基面的选择
基面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基面选择得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否则,加工工艺过程中回问题百出,更有甚者,还会造成零件的大批报废,是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1)粗基准的选择。
对于零件而言,尽可能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而对有若干个不加工表面的工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根据这个基准选择原则,现选取φ25孔的不加工外轮廓表面作为粗基准,利用一组共两块V形块支承这两个φ42作主要定位面,限制5个自由度,再以一个销钉限制最后1个自由度,达到完全定位,然后进行铣削。
(2)精基准的选择。
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当设计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这在以后还要专门计算,此处不再重复。
(三)制定工艺路线
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φ25孔上端面。
工序二 粗、φ25孔下端面。
工序三 钻、、、φ25孔。
工序四 钻、、、φ60孔。
工序五 粗、φ60孔上端面
工序六 粗、φ60孔下端面。
工序七 切断。
工序八 检查。
上面工序可以适合大多数生产,但是在全部工序中间的工序七把两件铣断,对以后的各工序的加工定位夹紧不方便,从而导致效率较低。且看另一方案。
2. 工艺路线方案二
工序一 以φ42外圆为粗基准,粗铣φ25孔下端面。
工序二 精铣φ25孔上下端面。
工序三 以φ25孔上端面为精基准,钻、、、φ25孔,孔的精度达到IT7。
工序四 以φ25孔为精基准,粗铣φ60孔上下端面。
工序五 以φ25孔为精基准,精铣φ60孔上下端面,保证端面相对孔的垂直度误差不超过0.1。
工序六 以φ25孔为精基准,钻、、φ60孔,保证空的精度达到IT8。
工序七 两件铣断
工序八 检查。
虽然工序仍然是八步,但是效率大大提高了。工序一和工序二比起工艺路线方案二快了一倍(实际铣削只有两次,而且刀具不用调整)。多次加工φ60、φ、、φ42)
考虑其零件外圆表面为非加工表面,所以外圆表面为铸造毛坯,没有粗糙度要求,因此直接铸造而成。
2. 外圆表面沿轴线方向长度方向的加工余量及公差(φ25,φ60端面)。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以下称《工艺手册》)表3.1~26,取φ25,φ60端面长度余量均为2.5(均为双边加工)
铣削加工余量为:
粗铣 2mm
半精铣 0.7mm
3. 内孔(φ60已铸成φ50的孔)
查《工艺手册》表2.2~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