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认识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计算机网络认识教案
篇一:1.1 认识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内容标准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 一、教材分析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以及它的分类。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的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多年的使用,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网络技术的使用方法,也知道网络会给他们带来不少的便利。但是,对于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如何组成的,计算机网络除了他们所认识的应用外还有什么功能,如何组建一个局域网等问题都是一知半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组成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总结概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定义。
2、通过搜集典型的例子和讨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2、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五、教学难点
1、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 2、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六、教
学方法
1、 交流、讨论 实地考察 归纳概括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篇二:《认识计算机网络通信》 教案
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通信
崇明县民本中学:王昌
教学章节: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网络通信
教材分析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涉及到较多的知识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单纯的从课本知识点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对网络没有整体概念,对于网络硬件、网络的组网方式、以及后面的因特网,TCP/IP网络协议,在不知道网络通信的工作过程的情况下,学生只是简单识记,不能真正明白网络究竟如何通信,它们之间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所以,本节课的开设是想通过尝试性地引入网络通信,试图将相关的知识概念通过网络通信这一主线串联起来,在让学生明白网络通信的实质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概念、工作原理等,为后续的网络学习提供一个较为典型的网络基础框架结构。但另一方面又避免为学习技术而陷入较深的技术研究中,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两条线索来开展教学,一条“实”线:即“如何连?”,另一条“虚”线:即“如何通信?”。实线以浅显易懂的组网连接展开,虚线则通过简短的网络通信游戏来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网络通信的两种通信方式,并从中了解到网络连接设备以及通信中涉及的重要工作原理等。
学情分析
本节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第二节课,在前一节课中,同学们了解了计算机网络形成的背景、分享了身边所知道的计算机网络和主要功能。知道了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网络三要素。多数同学有接触网络的经历,他们有连接简单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所以本节课以让同学来连接网络为切入口,进而探究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特征出发,为了将原理性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本节课设计了两个通信游戏,用游戏来阐释网络通信复杂的工作过程,将问题简单化,使得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较为典型的网络基础框架结构,从而在后续的网络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完善自己对网络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识别常见的网络连接设备:网卡、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知道各设备的功能。 2、 理解“广播式”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特点以及不足。 3、 理解互联网络“点到点式”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物观察和判断,能区分并选择使用双绞线和网络连接设备(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
进行简单组网连接。 2、 通过“通信游戏一”,体验广播式通信的工作过程,归纳出广播式通信方式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 通过视频和“通信游戏二”,体验并分析互联网点对点式通信的工作过程、路由器在互联网络通信中的
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游戏互动、实物观察、网络连接体验中感受并认同人的需求发展促进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 2、 体会从问题出发来改进设计的思维方式与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广播式”通信和互联网“点对点式”通信过程;理解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工作方式和特点。 难点:计算机网络“广播式”通信和互联网络“点对点式”通信过程。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教学PPT 2、三台带有网卡计算机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