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爆破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ppt

发布:2016-12-11约3.33万字共2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爆破安全技术作为工程爆破技术的分支,研究防止意外爆炸事故和控制爆破危害效应的方法。爆破安全技术的发展是与爆破器材、爆破技术的发展相互渗透、紧密联系而又互相促进的。近十年来引入安全系统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爆破安全监理等管理方法,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某些做法已经大型工程实践,收效显著。 从电雷管意外爆炸、各项爆破危害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影响,从控制源头、削弱传播、保护对象三个方面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接着,介绍爆破场地周围可能遭受的污染和损害,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最后,结合实际工程介绍爆破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外来电流的危害与预防 一切与专用起爆电流无关、意外进入电爆网路(电雷管)的电流统称“外来电流”。外来电流是外来电能的表现形式,当其强度超过电雷管的最大安全电流时,就可能引起电雷管早爆。 根据我国目前民用电雷管性能指标,《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电爆网路(电雷管)的导通和电阻值检查应使用专用导通器和爆破电桥进行;其工作电流应小于30mA。因此,在采用电力起爆的爆破工程中,应首先调查爆破区域环境状况,检测爆破工地可能存在的外来电流强度,采取措施将其控制在30mA以内,以确保不发生早爆事故。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爆破工地内可能出现的外来电流是雷电、静电、感应电和杂散电。下面分别阐述其产生原因、危害影响和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雷电 雷电是带电云体(雷云)释放巨量静电荷的自然现象。当雷云与地面间距离很近,而电荷又积累到一定强度时,云体内自由电子受电场作用,由云体向地面迅速运动。在运动通道内电子碰撞空气分子,促其电离发光,形成一条“光舌”。经过光舌的产生、消失,又产生、又消失……等多次反复,“光舌”会越变越长,越来越接近地面。 “光舌”经过的狭窄通道内空气被强烈电离,这就是第一次脉冲放电前的“先驱放电”阶段。当先驱到达地面以后,沿着先驱经过的短路从地面向云体通过大量电流,强热空气通道至白炽化,在空中显出一条耀眼、弯曲的细长光柱。这称为“主放电”阶段,也称“回击”阶段。 如图所示粗线,即肉眼所见的雷电。从放电脉冲的先驱开始到雷电的第一次“主放电”,持续时间仅约0.01s。但雷电实际是一种断断续续的放电现象,每一次雷电平均有3~4次放电脉冲,最多可达几十次。 所以肉眼见到的雷电总是闪烁的。在以后的脉冲中,先驱不再停顿,而是直接到达地面,主放电过程也变得较弱。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脉冲延续下去,直到雷云中的电能储备耗尽为止。图下半部示出雷电电流的变化情况。 雷电对爆破作业产生下列危害: (1)直接雷击 “雷云—地面”间放电时,释放能量平均约2×108~2×1010J,瞬间感应电压高达2×104V·cm-1;可把电流通道烧至白炽;分析其温度可达3×104℃,如此巨大的能量完全可以引爆邻近的电力或非电起爆网路,甚至直接引爆炸药。但这类危害机率较小。 (2)静电感应 电起爆网路处于“雷云—大地”间的电场时,导线本已感应出与雷云电荷符号相反的大量电荷。放电后电场瞬间消失,导线带的电荷来不及流散,由此产生导线对大地的静电感应电压可达102~103kv,电雷管导线绝缘能力低,在被击穿瞬间即有电流在电起爆网路与大地之间通过引爆电雷管。 (3)电磁感应 雷电放电时,电流幅值、陡度极大(图13-1),在其周围会产生变化极大的电磁场,处于该场内的电爆网路导线就会感应出强大的电动势,使场内金属环端头间隙间出现火花放电;也可使构成闭合回路的金属导线产生感应电流,如回路内导线接触不良,就会导致局部发热而引爆雷管。 剖析雷电事故发现,后两种危害出现频率较高。 雷电危害的预防措施是: ①掌握爆区气象规律,调查当地历年气象纪录,了解每年雷电多发季节和每天常发时间段,作为选定起爆方法和起爆时间的依据。应尽可能避开在雷雨季节进行露天爆破施工。当必需在雷雨季节实施露天爆破作业时,应尽量选用非电起爆方法; ②爆破施工期间,暂时切断一切通往爆区的铁轨、金属管道等导体; ③进行露天爆破作业装药联线时,发现雷电征兆应停止作业,全体作业人员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 ④设置避雷保护区 在露天爆区、炸药加工场或炸药堆放场周围设置封闭的避雷针群,可以构成类似屏蔽作用的避雷保护区图。 单根避雷针由顶部受电端、中部导雷线和底部接电极三部分组成;组成间必须焊接可靠、绝不能断开。爆区上空出现雷云时,它所感应的电荷可经导雷线引向尖端与雷电中和以避免雷击。遇到直接雷击时,也可将雷电流导入大地散失。各避雷针间距应小于其高度的2倍,并用导线相互连接可靠,使保护区内介质保持等电位状态。在南方某万吨级硐室爆破中就曾用该法实现安全无事故。 静电 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摩擦时会发生电子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