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术后的镇静镇痛治疗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颅术后的镇静镇痛治疗研究
万志先 王雄伟(通讯作者) 董元训 汪雷(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 湖北宜昌 443003)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043-03
【摘要】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烦躁不安的镇静镇痛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捆绑制动、肌注氯丙嗪和静脉和静脉泵入曲马多合剂的三种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心电监护和颅内压监护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束带捆绑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波动大,颅内再出血发生率高;肌注氯丙嗪组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肺部感染致死率为8.57%;曲马多合剂组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变化均无差异,颅内再出血发生率为2.12%。结论 静脉泵入曲马多合剂一种比较理想的镇静镇痛方案,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 镇痛 镇静 曲马多
开颅术后烦躁不安给临床护理观察、床边监测和治疗等带来困难,还可能发生坠床、头部引流管脱落及手术区碰伤等意外伤害,其后果严重。常用的处理措施是约束带捆绑或肌注吩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等对症。自2007年以来,我科试用静脉泵入曲马多合剂镇静镇痛,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颅内压监测、心电监测及临床效果观察,现就束带捆绑、氯丙嗪肌注及曲马多合剂静脉泵入等三种方法治疗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的临床观察情况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有108例开颅术后躁动患者,脑肿瘤91例,脑外伤17例,平均35.8岁,入选的病人术前肺部CT或者胸片检查均正常。术后意识状态:嗜睡28例,昏睡31例,浅昏迷49例。躁动原因多由术后疼痛、导尿管及鼻饲管刺激、其他部位外伤痛或者体位不适等引起,部分患者因脑挫裂伤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出现谵妄等混乱性兴奋状态。
1.2 方法
开颅术后躁动的患者有26例采用的束带捆绑制动;35例肌注氯丙嗪25mg,每12h肌注,控制欠佳的临时追加相同剂量;47例先静脉注入曲马多合剂负荷量:曲马多1mg/kg、咪唑安定0.1 mg/kg、氟哌利多0.05 mg/kg,再接镇痛泵,泵内配置曲马多合剂:曲马多15 mg/kg、咪唑安定0.4 mg/kg、氟哌利多0.15 mg/kg、10 g/L普鲁卡因加至100ml,可持续泵入1.5~2.5ml/h。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毒副反应。回顾分析三种方法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床边监护情况。床边监护心电监护和颅内压监护,其中心电监护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SpO2)。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变化情况。还依据术后复查头部和肺部CT情况统计颅内再出血发生及肺部感染情况来综合评估三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心电监护及颅内压监测各项指标综合结果使用方差分析,而颅内再出血率及肺部感染致死率采用样本率的卡方检验。
2 结果
2.1监测结果
床旁监测:束带捆绑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和颅内压波动大,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而呼吸频率和SpO2无差异;肌注氯丙嗪组,用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呼吸频率和SpO2波动大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心率、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无统计学意义;静脉使用曲马多合剂组,用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心率、呼吸、颅内压(表1)、平均动脉压和SpO2均无差异。
表1 床旁颅内压监测结果
2.2 临床效果
26例采用束带捆绑制动的患者中有5例(19.23%)发生了颅内再出血,再次开颅术后3例(11.54%)死亡,其中2例(7.69%)死于肺部感染;35例肌注氯丙嗪镇静的患者中2例(5.71%)发生了颅内再出血,再次开颅术后重残,3例(8.57%)死于肺部感染;47例采用静脉注入曲马多合剂镇静镇痛的患者,仅1例(2.12%)发生了颅内再出血重残,无一例因肺部感染而死亡的病人。采用束带捆绑制动明显增加颅内再出血机会,而肌注氯丙嗪镇静则增加肺部感染致死率且延迟病人清醒。静脉注入曲马多合剂镇静镇痛患者的颅内再出血率及肺部感染致死率均低于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烦躁不安是开颅术后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术后多因伤口疼痛、导尿管或者鼻饲管刺激、其他部位外伤痛及体位不适等引起,也有部分患者因脑挫裂
显示全部